养生十四诀之十一:修
第十一个字读"修"。 由“至”和“成”两个字组成,读音为“修”,修行修炼修身养性的“修”,修还有装饰、使完美的含义。意为养生者必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算修炼成功。 当养的生者还有我的时候,还有外界形形色色的时候,还有追名逐利或利欲熏心的时候,表明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修炼是漫长艰苦的过程,其间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没有一颗坚定、至成的心念,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改弦易辙而忘了初心。
至成的心即是诚心诚意、矢志不渝地坚守初衷,永不放弃的信念。意思是你修炼如果没有一个至诚的、诚心诚意不畏艰难的心去修,是达到真正意义的养生境界。
养生十四诀之十二:益
第十二个字读"益"。 “天”“井”“水”三字组合而成,读“益”,益有增加受益之意,古同“溢”字,为水漫出来的意思。
这个“益”的意为修炼到天水、井水交会的程度,其延年益寿之功效就会显现出来。 其实这个天井,天井的水就是我们唾液。
唾液是怎么来的,表面上看是从人体头部经口腔溢出来的水分。
如果我们修炼到我们的唾液满口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唾液的时候,我们延年益寿的功效就会显现出来。
那么这个唾液是怎么来的?他是人体自然循环的结果。是人体热气沿督脉上行后脑至头顶,自然转化为液态水下降到口腔(金津、玉液二穴)部位溢出,成为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肢体肌肤;流通血脉神气,增强消化功能,延缓机体衰老的唾液。古代养生家们还将唾液称之为“长生酒”和“玉液琼浆”。《西游记》是一部高级的三教合一的养生书,其中孙悟空在王母娘娘蟠桃盛会上偷喝的长生酒,实际上就是修炼溢出来的唾液。
中医有五脏化五液之说即: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中医还将脾视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唾液为脾肾所化,其对人体健康的具大作用已为现代医学证明。故养生界句话讲:“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如果你每天口腔里的口水唾液很多,表示你身体很健壮,每天咽个三百口,便会让你活到九十九。
我们再从道家炼丹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个“益”字的问题。这里是三点水,叫做天井水,你看这三点水是天上的水和井里的水,天在易经先天天上的水即雨水,地下的水为井水。在人体就是修炼至下丹田命门火旺、肾水沸腾,沿任督脉循行过程中出现的唾液,就是能使人延年益寿的天井水,所以这个字就是“益”。
养生十四诀之十三:寿
第十三个字读"寿"。 由“人”“在”“内”组成,读“寿”,意为人能否高寿,就在于人体内的精气神修炼的程度。 而修炼的程度,只有人回头看自己,把自己的精气神修的充盈旺盛。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延年益寿。 否则再吃多少补药也没有用。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真正长寿,必须从壮大人体内的大药做起,这个大药即自家水! 至于具体的修炼方法,留待以后再讲。
养生十四诀之十四:丹
第十三诀,读"寿"。 由“九”和“真”组成,读丹,意为只有长久不泄,持之以恒的锻炼,修炼,才能练得真丹。 这个丹在道家里面,丹是日月,就是阴阳二气修炼到一定的时候,在我们的下丹田,中丹田,或者上丹田,就出现了类似一种光烁烁,明晃晃的一个气团。 有人把它说成是气,有人把他说是丹,甚至还有婴儿姹女等等。 尤其是当你的上丹田至一定境界,就会元神出窍的功夫。 当然这是比较高的境界,这里只是提一提。
九指修炼的时间和次第,真是指真人,九次呀九九归一,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这是指修炼的整个过程。
如果我们只想身体好,不需练得太高深的话,只要好好的修个筑基功夫就行。也就是当你的大药有了以后,你好好的把这个宝贵的大药给保存起来,把它存起来,让他成为你修身立命的一个坚实的工具,久而久之必然受益。
以上简单的谈了一下道家“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十四字养生诀。这只是提纲携领的解释,算是口头禅式的知识表述。要想真正深入其间,须要至诚且脚踏实地的实证实修才行!
无戒学堂日更第1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