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学习到屈原的《楚辞》的收集人其实是汉朝人。
诗是配乐唱出来的,而屈原写的诗,只能朗诵,不能唱的。
汉朝人把这种不配音乐朗诵的诗起了个新名字:赋。
而赋作为汉朝的主流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
1
西汉初期,以模仿屈原的《离骚》格式写的赋,称为“骚体赋”。
内容也基本是怀才不遇的主题。
2
文景之治时期,国家强盛,也就是东西汉时期,大家不喜欢忧伤的骚体赋了。
更喜欢看跟吃喝玩乐有关的内容。
所以衍生出来的新的赋“散体赋”。
散体赋写法自由,篇幅很长,形式和结构比较松散。
大多是用来歌颂大汉王朝的繁荣盛世。
曲终奏雅是散体赋的内核:
先吹捧,后谏言。
比如司马相如写了《子虚赋》(“子虚乌有”出处)里面虚构了子虚和乌有两个人在显摆自己国家的厉害,从而劝诫不要奢靡过度。
司马相如《上林赋》讲的是天子率众臣狩猎的场景,最后劝诫皇帝要节俭。
后来班固的《两都赋》开启了以写都城为题的赋。
3
到了东汉末期,国家衰颓,科学家张衡花了10年写了《二京赋》,劝皇帝不要沉迷享乐了。
文人们开始吐槽官场来表达自己感情,因其字少而精,被称为“抒情小赋”。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受到了张衡《归田赋》。
抒情小赋讲话方式简单,通俗易懂,都是写给自己或朋友看。
4
汉赋在汉朝之后还有人写,到了唐宋时期列为科举必考题。
所以,纵观历史长河来看,汉赋还算是发展得不错的。
再总结下:
汉赋是不配乐的朗诵诗,三个阶段分别衍生出骚体赋,散体赋和抒情小赋。
内容是从模仿,到歌颂,再到吐槽。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今天就学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