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巧玲,名字是爷爷取的,来源于成语小巧玲珑 ,爷爷希望他的孙女慧心巧思,七窍玲珑。
巧玲是个神童,是个五里八乡都知道的神童。
巧玲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爷爷抱着她,站在门前爷爷写的春联旁边问:“巧玲,哪个是春天的春呀?”巧玲稚嫩的小手每次都能准确无误放到“春”字上面。
巧玲开始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幼儿园,巧玲就直接上的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她五岁,同班的孩子都已经七、八岁了。当语文老师才教完“a o e”,巧玲却已经会了“ i u ü ”;数学老师教了“1+1=2”,巧玲就会了“1+2=3 ”。于是语文老师就让已经会读“”的巧玲,拿着一个长长的竹竿指着黑板上的”a o e"一遍遍的教其他的孩子,还跟她说:“你教了后,点名他们一个个得读,谁不会,你就用竹竿敲他的头。”
老师还经常在教室里说:“你们哪个年龄都比巧玲大,个子都比巧玲高,我一样的教,为什么人家巧玲都会了你们还不会?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学是啥?”时间长了好多人都知道了巧玲,知道老师教了”a o e",巧玲就会了“ i u ü ”,有人说:“巧玲是个神童吧,不然为什么老师只教了”a o e",巧玲就会了“ i u ü ”呢?”大伙觉得说得有道理,于是很多人都知道了小学里有个神童巧玲。
巧玲真的一个神童。
考初中的时候巧玲才9周岁,她去考试,监考老师说“你是哪家的小孩啊,到一边玩,这里是大哥哥大姐姐们考试的地方?”
巧玲忽闪着大眼睛说:“我是来参加考试的啊!”监考老师看着巧玲手里的准考证,看着矮矮小小的巧玲惊讶的嘴巴都合上不了。
没有意外巧玲考上了初中,而且还考了个全乡前几,巧玲的名声更响了,现在整个初中的老师都知道了一个9岁的神童考上了初中,而且是全乡前几的成绩考进的初中。
开学了,教初中的爷爷和一群想见一见神童庐山真面目的老师,站在学校大门口笑着迎接梳着两个小羊角辫的巧玲,爷爷的脸上笑开了花。
晚上吃饭的时候,爷爷问:“巧玲,你考试的作文是不是写得爷爷呀?”
巧玲说:“是的呀,爷爷,你怎么知道的?”
爷爷说:“升学考试语文卷子我负责改作文,一看那个事就知道是你写的,我给了你39分,作文最高分呢!你的作文写得真是好,把爷爷的心意都写出来了,一个小学生不容易呀!”
巧玲的心里乐滋滋的,一个念头不经意间钻入她的脑海:如果我的作文是别的老师改会是39分吗?可是这个想法转瞬就被她肯定了,爷爷的严格可是他们乡有名的,爷爷说是39分,那肯定就是39分。
可是上了初中的巧玲成绩也不是十分出色,班里七八十个孩子,每次考试也就是个前二十名,爷爷那时候带的毕业班,忙着准备中考,很忙的爷爷经常问巧玲:“你的成绩为什么只是前二十名呢,你可是个神童呀,最起码也要在全班前三名才对呀。”可是爷爷也说了也就说了,他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管巧玲。就这样到了初三,巧玲的成绩也还只是个中等。
爷爷让巧玲的班主任把原本坐在第一排边上的巧玲挪到了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那个位置头顶上是教室上自习用来照明的电棒。那个电棒不知道怎么了还总是不会自己亮,每天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总需要胆大的男生站在摞起来的板凳上用两根电线兑,电线兑在一起,“哧哧啦啦”发出窜火花,那电棒跳了几下就亮了。
可是有一天那个男生兑完了,电棒弱弱的跳了跳,并没有亮,老师说:“大家点蜡烛吧,明天让电工来看看。”
大家点起蜡烛开始写作业,正写作业的巧玲忽然听见“咔擦”的一声,还没等她明白过来,头顶上的电棒的荧光管就掉了,正好砸在巧玲的头上,顿时血流如注。
巧玲被送进了医院,医生从她的头皮上拿掉了好几个荧光管碎片,医生说:“流了那么多的血,要好好修养下,不然会留下后遗症的!”
巧玲休学了,她修养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那年的暑假过后巧玲在爷爷的安排下从初一开始了复读。初中一年级期中考试巧玲全班第一,期末考试巧玲全校第一。爷爷开心得笑了。过年的时候,爷爷包了一个大红包,对着弟弟妹妹们说:“这是给我大孙女的,人家考试可是考了个全校第一哈,你们谁也有本事考全校第一,我也给你们包个大红包。”巧玲的心里美滋滋的。
初中二年级,全校第一,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校长拿着话筒站在台上大声地说:“我们学校有个神童,她9岁上了初中,现在初一初二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第二名和她的成绩不是差了一点,而是差了10几分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神童是谁呀?”
“想!”台下的同学们大声地喊道!
“那下面有请神童巧玲上台来领奖。”说完校长带头鼓起了掌。
在雷鸣般的掌声里,巧玲走上台,她开心地笑了,她看见坐在台上的爷爷也在开心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