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6期“时”专题活动。
我六岁的时候我奶奶六十岁。她手里不得闲,成天忙着针线活,用穿破的旧衣拆成布片打打袼褙,然后根据我们脚的大小剪成鞋底,然后搓麻线,纳鞋底给我们做鞋子。
我奶奶有一手绝活,就是包饺子的时候揪面剂子。她把面揉成长条状,左手握着长条面,右手有节奏的揪面剂子,揪下之后重重拍在面板上,随着犹如鼓点般的节奏,揪好的面剂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横成行,竖成列,矩阵一般的存在。她的这个手艺我至今没学会,很可惜这个非物质遗产我没有传承下来。
我奶奶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做豆豉咸菜。做豆豉的过程我亲眼见过。在每年最热的时候,她泡发好黄豆,煮熟,放在大瓷盆里,蒙上笼屉布再裹上棉褥子,放在大太阳下暴晒。几天后她打开蒙盖物,用筷子搅动豆子,当提起筷子看到有拔丝时,用奶奶的话说豆子就厮囊(音译)好了。然后把豆子倒在面板上上面摊平,用纱布盖住,把它阴干。经过好几天最后变成豆子变成颗粒状,豆豉就做好了。
到了冬天我奶奶会做一大盆豆豉咸菜,这个咸菜里边除了豆豉,有花椒,有青萝卜丁,有姜末,有白菜。每天清晨和晚上家里是不炒菜的,这咸菜就是我们下饭的菜肴。咸菜有豆豉的香味儿,里面的萝卜丁最好吃,到嘴就化,鲜香无比,非常好吃。可惜这关键的一步我没见过。前几年我用买来的豆豉复制奶奶的咸菜。我试着用热水和凉水腌制,都没有成功。很遗憾的这个非遗项目又失传了。
我妈妈六十岁的时候我三十六岁。我妈妈不爱做饭,吃的方面能凑合就凑合。退休后她最期待我们回家,可是我也得上班,回家次数有限。她便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天在校园里慢步走打发时间。这时的我,由于工作单位离家近,每天上班又是坐着不动画图,所以慢慢变胖了。爸妈看着我着急,劝我锻炼我又懒,爸爸只好叹气说:“真想不到你变成了个胖子”。唉,胖不仅是不好看,主要的是不健康。那个阶段我走路走不远就很累,出门玩都想带着凳子,以便随时能坐下歇歇。
我六十岁的时候我妈妈八十四岁。这时候我在妈妈家照顾爸爸和妈妈。每天的清晨在学校的运动场上跳广场舞。跳舞确实对身体有好处,我从130斤的大胖子,变成了一百一十多斤的小胖子,身体也好了许多,走路也能持久一些了。爸爸妈妈很支持我去锻炼,我每天给他们做好饭就去跳舞,我妈妈说:“去跳舞吧,身体练的棒棒的好照顾我们老两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走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光景,相同的是每一代人都有她的青春也有她的衰老。
我无法想象我儿子六十岁时的生活,因为那时社会很可能和现在不一样。肯定不需要像奶奶一样打袼褙做鞋子,也许会做很多美食,也许会像我妈妈一样注重锻炼身体,也许会像我一样陪老人,这老人可能是我。
或者会雇个机器人来家里做家务照顾我,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