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书里有这么一段,讲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而后引用了一本书里的内容(Thomas A.Harris, I’m OK—You’re OK: A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
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想想是这样的,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
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
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不论是之前的文章,还是这周的文章,其实我们都谈到过类似的问题。
那就是尽量跳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去寻找共赢的结果。
我们经常听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实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永远也没有到达最后一个状态。
而想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而已。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从“我不好,你也不好”到“我挺好,你也挺好”,这其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转变观念,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刻意练习,可以更快到达“大家都好”的状态,互相成就,创造共赢。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看到这段文字,又审视自己,目前就在第二三阶段徘徊,偶尔也会有第四阶段的状态。
如作者所言,我也确实感到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在第二三阶段中,我的亲戚,同事,朋友等等。
在我接触的妈妈群体中,尤其如此,常常很多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最好的,特别喜欢跟别人家比较,眼里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好,看不见别人孩子的优秀;
或者,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不好,而看到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点,非此即彼,不能立体地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
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目标:向“我挺好,你也挺好”的状态迈进,做一个能够在他人缺点中也能看见优点的人。
行动:
1、思考自己曾经的过往,对哪些事有过“见不得别人的好”的经历,反思总结,从中我的得到与失去,这样的观念最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2、当再次遇到想要抱怨别人缺点的时候,启动元认知能力,刻意练习,积极暂停;
3、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不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误”与“不好”之上,去关注他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我能吸收哪些经验,获得哪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