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未必能够做得到。
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做起来游刃有余的事,自己却总感到无所适从。并非不明白那些蕴藏其中的机关,只是不知道应该还是不应该去开启。或许这种意识的差距便是与成功的距离吧。
在车间工作的时候,工厂就有十分成熟的成本控制奖惩措施。其中对成品的收率的考核就是其中最重要一项内容之一。
针对不同品种,会有不同的收率考核目标,超出收率目标的那部分成品,会得到额外奖励。当然,这需要在确保成品中质量标准要求检测药物成分的含量在企业内控标准规定的标示量之内,最好是优质品(当时把含量在质量标准规定标示量上下限中间值之间范围内的成成品称为优质品)。目的是让车间通过管理和技术优化,减少浪费,降低返工率来提高成品率,避免一味追求收率而低限投料。
车间虽大都不敢以质量标准规定标示量底限数据投料,但在配料环节还是通常会采用优质品底限算出的数据来投料。既最大限度保证了收率,又不会有含量低于标示量底限,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担忧。
包括我们车间在内,每个车间对自己每个产品的投料控制的把握可谓是游刃有余,极少听到有因含量过低而出现产品不合格的事情发生(即便有,也大都是因为计算产生的错误,比如抗生素效价折算中出现差错)。
只是,这种在自己产品中的严谨,到了委托加工时代渐渐变得脆弱起来。
为了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无论是我工作的企业,还是老周的单位,亦或是后面我们大学老师租赁的校办制药厂,在与委托人签订合同时都会规定一个正常情况下都能实现的收率指标,并不得商量。委托人虽然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为了被委托方无忧履行合同,却让委托方有些不甘心的收率指标,注定留下了比较多的空间可以操作。
唯一要做的是,打通与生产车间的屏障。相信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得到的,那些能够做出委托加工这样有觉悟事情的人当然更不在话下。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勇气,或者说有没有魄力去做。
我自知是没有这种魄力的,因此作为不可克服的障碍之一否决了自己作为委托人的念想。而所有有觉悟参与外加工事业的人,一定是有这种魄力的,不一样的只是尺度。
早安,元月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