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节目经常从一些历史问题、社会现象、新知理论中挖掘潜在逻辑联系,帮你拨开迷雾、透析本质,发现真相的逻辑,往往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不仅节目本身的话题让人获益匪浅,这种深入剖析事物内在逻辑关系,在更深层次发现寻找真相的思维方式更值得学习借鉴。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做《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运用一些具体鲜明的事例,透析了美国明显的富人/穷人阶层现状和愈加鲜明的发展趋势,并从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推导出中国社会也将逐步进入分层社会的结论。这是罗振宇的逻辑,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他提供的结论(或者说是现象),既然要锻炼逻辑思维,为什么不深扒一下这期节目中的潜在逻辑关系呢?
1.人以群分、财向钱聚的逻辑
人总是趋同的,相同、类似的人容易走在一起,这是社会分层的基础逻辑。经济社会中,经济水平自然成为人以群分最重要的界定标准。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富人/穷人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也会不断加剧。因为,钱是逐利的,本身就有不断聚集的内在趋势。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段子:王思聪他爹给他5个亿,他赚了40亿,翻了8倍;普通人他爹给了他2元钱,他买手套搬砖,赚了180元,翻了90倍。段子虽然无厘头,但是一定程度折射了资本的神奇魔力,资本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越有钱越容易赚钱。美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富人/穷人这种分层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节目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美国硅谷核心区帕拉阿图和相邻的东帕拉阿图,一边住的全是类似乔布斯这样的精英,另一边住的则是黑人、拉丁族裔等贫民。虽然只有一条不到十五米宽的小河格挡(据说旱期迈腿就能过去),但俨然是两个世界,从基础设施到社会治安、从生活习惯到教育水平完全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2.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逻辑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界的规律是以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人却往往相悖而行,损贫而利富。原因很简单,因为上层人士是规则制定者,规则必然要为他们争取更大的利益,难免就要损伤其他人的利益。还拿帕拉阿图和东帕拉阿图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推测,东帕拉阿图一定有很多人向往帕拉阿图的生活,但为什么没有丝毫打破融合的迹象呢?深层的逻辑原因,绝不只是《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分析的,贫民的思维层次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更加决定性的因素是富人阶层根本不会给穷人机会,他们会运用规则不断扩大这种差距。节目中指出,两个城区治安水平天壤之别的原因是出警时间,一边5分钟,一边25分钟。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呢?必然是政策。或许我们想说这不公平,但是美国社会保障条件是根据城市的税率变化的,富人城区房产税、物业税高,必然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条件。所以,在美国,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这些可以归结为穷人自己造成的,你的经济条件无法承担更加优质的社会保障条件,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让贫民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无法挣脱。
3.教育分层是维持和扩大社会分层有效途径的逻辑
教育是提高个体能力素质的直接手段,是打破这种阶层壁垒的最有效途径。美国富人阶层对这个逻辑认识深刻,早已从教育这个根本上,切断了屌丝的逆袭之路。美国的富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精英,哈佛耶鲁这些名校,就应该培养自己孩子。美国名校历来都会设定各种特殊素质门槛,让穷人望而生畏。节目中提到,美国上哈佛、耶鲁有三条路:第一,有特长。击剑、花样滑冰、高尔夫球等,这些技能都要靠金山银海才堆得出来,比的就是经济基础,贫困家庭自然就被淘汰了。第二,校友面试。校友当然要照顾校友的孩子。所以,美国一直都有一代名校,代代名校的规律,经常可以看到父子同校的现象。第三,捐款。捐款是美国很多学校的重要财政来源,所以这些学校会对捐款人群扩大招生比例。这样的门槛,穷人根本无法跨越。当然,除了名校还有普通学校,但美国普通学校和名校的教育内容有明显分层,名校才有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造就精英的摇篮;而普通教育的目标只是让教育对象够得着一个饭碗,成为一个社会工具而已,教育效果跟名校天差地别。所以,美国贫民的孩子想要突破教育分层壁垒,进而跨越社会分层门槛,难于登天。
4.机会总是在变化中出现的逻辑
一种态势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状态,各方力量都会努力维持这种稳定,内部的不和谐力量很难有生存发展空间。就像上文所说,美国富人/穷人的社会分层已经形成,富人会努力维持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穷人受到学识、阅历和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限制,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都被锁定在较低的层次上。相反,中国没有形成这种社会、教育分层的固定态势,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线性状态,中间没有明确的阶层壁垒,通过“学而优则仕”超越父母、环境,跳出固有剧本的机会很大。此外,就是要善于把握变革的机会。每一次变革都是打破固有态势、跨越现有阶层壁垒的最佳时机,网络时代造就了马云,下一次变革也一定会造就新的“英雄”。即便是小的变革或者说变化,也都充斥着各种机会,把握变化顺势而为,是打破现有态势的束缚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