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报告厅听课,进去的晚了我就着后排靠窗户位置坐下来。冬日难得的阳光充沛,从窗户洒进来,桌椅像铺上的一层金色的细纱亮亮堂堂。坐下以后发现地上有一处亮光,低头定睛一看,是一枚硬币,面值一角的。捡起来放在桌角,崭新的硬币泛银色着光泽。下课了拉住一学生问是否是上课班级孩子丢的,女孩看了一眼摇摇头。旁边一个好奇的男生急着凑过来“什么?什么?”当看到是一枚硬币的时候,略带失望转了身。我又问了授课老师帮忙到孩子当中问问寻找失主。来来往往的学生们没瞅一眼就个个摇头走了。评课时放在桌面上的这枚硬币还是吸引了研讨的老师们。当然,继续询问老师当中是否有失主时依然是未果。老师们瞅稀罕似的拿起把玩看看后七嘴八舌的说着“现在这手机支付的年代里钱包都派不上用场了,兜里一张现金都没有,别提这稀罕物了。”、“没准都要成古董了”。一位年轻老师说“这玩意现在能做什么呢?”一阵说笑中转而进入热烈的研讨氛围,就像教研组长说的,我们的时间应该用在高效而有价值的研讨上,没工夫耗在这不起眼又毫无价值的硬币上,时间耗在为硬币找主人就是一种浪费。研讨结束后,我带着硬币拿回了办公室。不出意外这枚硬币又是被同事一阵围观、稀罕,话题也是如旧的戏谑、调侃。
没找到主人倒娱乐了谈资的硬币,依然静静躺在我的桌面上。带着光芒的银色似这冬日里冰冷而凛冽的孤独,我静静看着它,感知着它的落寞,猜测着它的过往与经历,未来和走向。硬币发行的都是小面额货币,最大一元,最小一角,以分为面值的硬币早已退出了流通市场。可什么时候硬币沦落到了这无人问津的地步了?再怎么线上支付的便捷也不能抵替硬币的价值吧。可今天几乎所有听到的与它的谈论大都是它不再有价值了,一角钱买不来什么东西,也不太常见,以至于掉地上都已经懒得不愿去捡拾了。通货膨胀之下即使在微不起眼,好歹也是货币,真的就没有价值了吗?
想起小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宝贝存钱罐,舍不得花的零花钱,那些硬币、毛票一点点将储蓄罐的大肚子填满。当沉甸甸的储蓄罐被哗啦啦打开时,装载的满是长久期待将被实现的欢喜,也是长久坚持带来的震撼与惊喜,更是年少的孩子对金钱货币的第一次认知——财富不在乎多少,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那些年里,馋了已久的雪糕五分钱一根,黄灿灿诱人的桂花糖,在卖糖人叮叮当当小锤敲下那么一小块大约两毛钱,还有能在飞速旋转的轮盘中打飞镖的芝麻糖推车,糖的味道远不及一毛钱就能博弈十次高倍中奖的打镖机会诱人,但结果往往就是雄心壮志的掏钱打镖,颗粒无仓的望着他人继续跃跃欲试。那时兜里能常揣着几枚硬币的,简直可以骄傲的头仰到天上去,能得到父母给的一枚硬币,稀罕的真是捧在手心里了。再大一些。上中学时硬币还在,但兜儿里的小面额纸币也慢慢多起来了。下午晚自习前的休息时间也是统一的加餐时间,所有住校生要么餐厅就餐,要么校门口摊位前夹馍、夹菜填饱肚皮。学生们往往没有坐下吃饭喝粥的稳重,更多时候就是三两好友摊前夹个馍边吃边走,边吃边聊。八卦一下隔壁班的班花校草,吐槽一下唠叨又严厉的老师或父母。那时候除了生活费,还偶尔会从牙缝里扣一点钱买些追明星的明信片或是贴纸,要么就是花里胡哨的小女生饰品。五角一元的硬币已经开始多起来了,揣在兜里乘个公交、买个夹馍方便的。上大学从县城去往更大的城市求学,看见了更多高楼、更多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城市里国际友人的面孔,那些曾经书中遥不可及的都变成了现实,生活费也就水涨船高;再到现在,工作、生活到适应社会的成年人,硬币也逐渐被搁置在抽屉里,偶尔会攒到一定时间换一张大面额纸币,那一刻也是雀跃在心头,这与时间一起积累的硬币成了不经意间的意外之财,那一刻开心过后,往往结果就是立刻变成一笔消费,或大快朵颐或洋装上身,消费出去的总比兑换的那一份大的多。
忙碌的人生,不止追求意义,更多是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生活的幸福指数至少有一半是和金钱挂钩的。货币在推动着生活的改变,也在创造并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有钱没钱,生活照旧。"发财则喜,破财者恼。钱不是生命里唯一重要的,但也左右着生活中情绪的起伏翻动。从一分硬币的珍贵到一角硬币的落寞,短短几十年,通胀之外,金钱影响的不仅仅是情绪,更是一代人的记忆。记忆里是对幸福的真实体味,一分钱的年代物质极简,简简单单的生活里平平淡淡的珍惜,一枚硬币都可以成为最大的满足,快乐溢于言表;线上支付的时代,"乱花渐入迷人眼"的越来越不满足所有,越来越挑剔的嘴巴不断猎奇更多美味,人有我也得有的奢侈品门面,能不断带来安全感的仓鼠式囤货,心被不断的塞满、撑大,再继续既要、也要的欲罢不能,而一角钱已不足以补全那个幸福感缺失的角,所以弃之亦不可惜了。
硬币依然静静躺在桌上,身边依旧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没有停下的时间和似乎被遗忘的硬币,在追逐用金钱堆砌的幸福路上,那枚最小的货币也在被慢慢丢弃。丢下的仅仅是这枚小小的硬币吗?我们那随时可满足的幸福感又是在哪里被丢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