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看过很多关于沟通的书和文章,今天就说说那些和沟通有关的事儿。
我不善表达,也不爱说话,不管面对生人、熟人,总觉的无话可说。曾经以为这都不是事儿,但现实的反射让我觉察这其实反映出我整个人能量场的内敛,对建设人际关系的不渴望,以及对体验人生的冷漠。正如《蔡康勇的说话之道》所说,贵人不一定能改变人生,外表不一定能决定魅力,但是--说话可以!先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对人对己的了解,然后比较靠近幸福。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多年被动收敛,并未让自己感觉自由。这次坚持写简书,也是觉得自己需要改变,主动释放多一些,哪怕暂时不能够惠己达人,也表明一下自己想贡献价值的态度。不告诉世界你要去哪里,世界也就无法帮助你。
下面这些问题会伴随我们一生: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么看我的?这些问题涉及两个概念“自我认同和认同管理”。
沟通的重要性绝不仅止于维持生存而已,它也是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方法。我们对自我的认同源自于我们和他人的互动,因此究竟我们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动人的还是丑陋的,精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从镜子中照出来。我们是由他人对我们的回应中建立自我认同的。
管理认同,也就是塑造别人对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想开始经营一段关系,你想获得某些支持,管理好认同就很重要了
沟通有两个面向:面向内容的沟通和面向关系的沟通。内容性的沟通形态千变万化,关系向度的沟通可以同时包括口语与非口语。关系性信息通常以四种方式呈现:亲切感、即时性、尊重感和控制性。
沟通中,你会对面向有所觉察吗?你仅仅是在沟通内容还是在做关系建设呢?带着情绪去沟通内容,是不是也带来关系的改变呢?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模型的核心在于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具体的,可以在心中先询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是我的观察?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4、为了改善状况,我的诉求是什么?
一个例子:
“你今天晚上批评了我三次(观察),我感到很难过(感受),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需要)。下次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请求)”
可以先试着做几次,有了体验再挖掘这个模式更多的拓展和内涵,我觉得更有意义。
罗辑思维中有一期节目,是《黄执中:你如何听懂我说的话》,建议大家听一下。
中间讲到:好的表达方式具备三个特点:简单,意外,具体。关于意外,有个案例印象深刻:
NBA联盟为了训练新球员面对新的身分和新的名声,特别提醒球员小心女球迷。有一次在生理知识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球员们放假回家。这些身体健硕又多金的球员在路边、在餐厅、在酒吧都有身材火辣的女球迷投怀送抱,他们相互留了电话,随时准备一场约会。周一球员们返回训练中心,他们惊讶地发现,前台站着一排漂亮女孩,都是他们周末遇见过的。她们分别自我介绍说:嗨,你好!我是珍妮弗,艾滋病带原者。嗨!我是露娜,艾滋病染病三年。嗨!我是乔琪,艾滋病带原者。
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都有一个预测机。预测画面、预测电影、预测书的内容。惊吓是在预测失灵的时候出现的。证明了原本的观念不对。惊吓让我们重新调整预测机制。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预测,而意外是调整预测的最好时机。
应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一个行话,叫做先挖洞再填满,就是但凡你跟人家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先让人家觉得我为什么想听,你要扔给他一个问题,我很好奇了以后,我再把它填满,我们才会觉得有意思,那个注意力才能够放得上去。
第三本书是《关键对话》。每一天我们都要说很多话,但如果说每句话我们都要先想清楚为什么说,怎么说,估计自己也疯了。
那些双方持不同观点,具有强烈的情绪,或存在巨大风险的,结果影响大的对话,可以称为关键对话,也就是需要谋划的对话。
关键对话的ABC认知模型:A、事情本身是怎样;B、对这件事件有何看法;C、这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压力与后果。需要觉察你的反应模式集中在哪个层面。
基于认知模型,《关键对话》告知我们对话前要问的几个问题:1、对话中自己的目标是什么?2、对话中对方的目标是什么?3、你希望对完话两人关系的关系能有何不同?4、要怎么做?
对话步骤:1、陈述事实;2、讲述目的、3、征询对方观点。4、具体行动
今天就说到这儿,明天说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