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五重危机:司马家族为何守不住江山?
三国归晋,这是这个大分裂时代唯一一次短暂的统一,但是这次统一非常脆弱。
首先还是要说王朝合法性的问题。
“三国同命”那一讲说到,魏蜀吴三国的合法性其实都不足,晋还要更糟糕。
三国里面,合法性相对最充分的,是魏国。毕竟曹操在传统的华夏核心区域,重建了统治秩序,如果曹操的子孙能够争点气,进而一统天下,那么这个政权有可能获得比较高的合法性。
但问题就是没做到,司马家篡位了。司马家没有赫赫武功,靠阴谋政变上位。后来,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挖苦曹操、司马懿说:“你们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才当的皇帝”。这么骂曹操有点冤枉,骂司马懿是真没什么问题。
合法性匮乏,就意味着这个政权必须靠超强的武力和经济实力才能维持。
司马昭要灭蜀,晋武帝司马炎要灭吴,都是力排众议,都是有提升王朝合法性的用意在的。统一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但统一之后如何维持,却有可能要持续消耗武力和经济实力。是非祸福,非常考验执政者的能力。
大致说,西晋王朝由外而内,面临着五重危机。
最外面的一重,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有气候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总之,晋朝建立时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
有几个数字可以看一下:
西汉末年,官方统计的汉族人口是将近六千万,少数民族人口大约180万,是33:1。
东汉后期,官方统计的汉族人口略有下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到300万以上,大约是18:1。
西晋的时候,经过汉末三国的残酷战乱,官方统计的汉族人口暴跌到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则大概增加到470多万,汉族人口已经不过是少数民族人口的三倍多了。
理想状态下,大家友好相处,这个数字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现实很不理想,民族矛盾很尖锐。
当时有个叫江统的人,写了一篇《徙戎论》,指出问题已经严重到恐怖的地步,希望把少数民族都迁到塞外去。
他指出的问题很关键,但是方案很不切实际。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已经在内地生活了一两百年了,你凭什么让人迁走?一定要迁,那经济上要给补偿吧,需要多少费用?以晋朝的吏治之腐败,就算朝廷拿出了巨额经费,有多少能发放到人家手上?不给补偿直接用武力驱赶?那人家的战斗力也不是吃素的。
晋朝最后没有听江统的意见。
唐朝人编《晋书》,在江统的传记后面发了一番议论,还是说得蛮实在的:
“《徙戎》之论,实乃经国远图。然运距中衰,陵替有渐,假其言见用,恐速祸招怨,无救于将颠也。”
大意是,江统的建议是为国家深谋远虑,但真实行了,恐怕只会导致灾难更快发生。
这是难以化解的第一重危机。
西晋王朝面临的第二重难以化解的危机,来自新征服地区,也就是蜀国和吴国的地盘怎么完全消化的问题。
蜀国,相对好解决一点。
灭掉蜀国后,后主刘禅被带到洛阳,司马昭问他:“你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有人评价刘禅真是毫无心肝,有人分析刘禅真是大智若愚。不过刘禅这句话还是挺能代表很多四川人的想法的,这个政权亡了就亡了吧。
汉末大乱时,很多人涌入蜀地,也就是四川,后来刘备又带着大批荆州人到四川。蜀国被灭后,晋朝又把这些人迁出了四川。这个政策,大概一是防着他们再利用蜀地割据,二是正好补充当时中原人口的不足。
蜀地本来的大家族,晋朝没去动他们。这些蜀地的家族一直是被压制的,他们基本上不拥有什么军事力量,晋朝不担心他们会割据造反。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有什么别的军事力量进入四川,这些家族也没有能力抵抗。
吴国的情况更棘手。
因为江东士族的势力,比蜀地要大得多,他们抛弃了孙家政权,但也不见得就有多拥戴你司马家。
所以晋灭吴之后,天下形式上是统一了,但实际情势还是存在某种僵持。一方面,晋朝委派到江东的官员,治理谈不上有多深入;另一方面,江东的士族,也很难进入朝廷做官。东吴地区还时不时有人造个反。
实际上,皇帝也知道,要想加强朝廷对东吴地区的吸引力,把这片疆域真正消化,必须要给江东士族更多的机会,比如让他们在一些比较重要、待遇也丰厚、名声也好听的岗位上任职。
但问题是,蛋糕就这么大,给江东士族多分点,中原士族就会有意见,皇帝也拿不出多少蛋糕来。
《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段子,讲北方人和南方人怎么互相鄙视。比如说有个叫蔡洪的,到洛阳来求职,洛阳人对他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你一个南方人,国也亡了,你有什么资格到我们这里来应聘?
当然,《世说新语》里的故事,南方人往往能够怼回去。但问题是,你嘴上没输,但人家北方人有本事让你真做不成官,或者做了个小官就再也升不上去,这个南方人可没办法反击。
第三重危机,北方地区的高压与腐化。
司马家得国不正,要让世家大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得给他们很多特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汉朝有三公,三公是最大的官。西晋一建立,就来了个八公,公这个级别的高官,本朝要来八个。为什么这么多?资历、声望到了的人太多了,不多给几个摆不平。问题是,你派发那么多官爵,都是要给待遇的。
晋朝的权贵,生活还极其骄奢淫逸。
八公里有个叫何曾的,他每天吃饭要花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到皇宫里来,从来不吃宫里的东西,宫里伙食太差。
又有个叫石苞的,也是八公之一。石苞的儿子就是石崇,石崇怎么和人家斗富烧钱玩的故事,肯定听过。
再比如说,晋武帝的姐夫王济。有一天晋武帝到他家吃饭,吃到一只蒸小猪,特别好吃,就问他,怎么做的啊?王济回答:我们家猪都是喝人奶的。类似故事很多,晋武帝经常在这类故事里扮演配角,反正什么权贵都比他有钱。
生活骄奢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做官的资格,越来越被这些大家族垄断了。
曹魏取代汉朝那年,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一个叫“中正”的部门给人的人品打分,人品分九个等级,然后根据你人品的等级,决定你可以做什么官。打分标准看三项:德、才、资。就是品德如何,才能如何,门资如何,也就是你的家庭背景如何。
这套制度,理论上,你的品德够高尚、才能够突出,门资差一点,也可能当上不错的官。但实际操作中,越来越重视“资”,西晋的时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二品系资”,你要拿到人品二品,“资”必须要好。这就是完全不装了。
还有一点要强调一下,西晋的统治集团,如此庞大而腐化。西晋时官方掌握的人口,不过东汉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要供养这些权贵,压在每个普通民众身上的负担,也就格外沉重。
第四重危机,司马家的宗室成员,手握重兵,对皇权虎视眈眈。
自己家这个皇位来得挺缺德的,司马家并不是没有自知之明:世家大族之所以支持自己取代曹家,不是因为忠于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也不忠于曹家。“你们谁当皇帝无所谓,谁给我的好处多,我们就支持谁”,世家大族的这种心态,司马家心知肚明。
所以司马家是不敢信任这些大家族的,待遇可以很好,但关键的军事权力,必须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汉朝刘家封了那么多同姓诸侯王,魏、曹家又封了那么多同姓诸侯王,但都不给实权,结果碰到有人想篡位,这些诸侯王一点办法也没有。咱们司马家要吸取教训。
所以司马家的王爷们,待遇是真好,而且是真的掌兵权的。
但是晋朝也不能说是恢复了周制,严格说来,司马家的王爷们,和先秦的诸侯拥有的权力,仍然是不一样的。
先秦诸侯拥有的各种权力,都来自他的诸侯国。
司马家的王爷们,他诸侯王的身份,给他带来丰厚的待遇,但他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不是因为他是诸侯王,而是来自“都督某州诸军事”之类的职务。
区别在哪里?诸侯王的身份是不大好剥夺的,但是“都督某州诸军事”的职务是随时可以给你取消的。所以司马家的王爷们很容易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焦虑,而先秦的诸侯不会有这个焦虑。我们知道,人焦虑了又不想内耗,就会爱折腾。
所以,晋朝靠诸侯王防备外姓的世家大族,但皇帝能不能压住这些诸侯王,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家人的衰弱趋势
第五重危机,从司马家内部看,当家人有越来越弱的趋势。
司马懿活着的时候,他是绝对的家族核心。
司马懿去世,儿子司马师成了当家人。这时家族的二号人物,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成了当家人。司马昭能力比较一般,司马孚作为家族长辈,往往能在危急关头,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成了当家人,后来又成为皇帝。但司马炎其实更弱势,因为司马炎对家族能够窃取曹魏的政权,其实没什么贡献,而且之前说了,他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司马攸,也不是非他接班不可。所以司马炎对最终选择了认可自己的一大堆叔叔不能亏欠,更别说还有司马孚这个叔爷爷。司马炎给家族长辈们分红的时候,给的都很丰厚,司马孚拿到的尤其多。
岔开说两句司马孚,这个人太能代表这个时代了。
司马孚有两次特别忠于曹魏的表现。一次是司马昭的手下在大街上杀了曹魏的小皇帝,司马孚赶过去,对着小皇帝的尸体痛哭;一次是司马炎让曹魏皇帝让位给自己,司马孚过去拉着皇帝的手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纯臣!”
到宋朝,司马孚有个后代,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司马孚的忠义行为,好好表现了一番。不过当代研究者注意到,司马家篡位夺权的过程里,司马孚的表现可不是曹家的忠臣,而是司马家的干将,没有他,司马家未必能取得成功。还有,司马炎当皇帝了,给司马孚这么好的待遇,他这个大魏忠臣可是照单全收的。后来,司马孚活到九十三岁高龄去世。
与其说司马孚是个纯臣,不如说他是个懂得如何名利双收的、精致的聪明人。当时的天下权贵,姓司马的、不姓司马的,这样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
司马孚虽然死了,晋武帝司马炎身边的强有力人士还有一大堆,他们都希望晋武帝去世后,传位给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人气比较高,他如果当皇帝,可能能够增强司马家甚至晋朝权贵圈的凝聚力。但问题是,司马炎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而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
司马炎的这个决定,直接把司马家皇帝的权威,干到了谷底。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愚蠢与贪婪怎样摧毁了一个王朝?
八王之乱是个著名的老大难问题,人物太多,关系太乱。
所谓“八王之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这个阶段比较像西汉的诛吕之乱,只是操作更复杂。
经过相对稳定的八年后,八王之乱进入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到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历时七年。这个阶段又有点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但其实性质是不同的,后果更严重无数倍。
先说第一个阶段。
晋武帝司马炎不顾满朝元老重臣的反对,想要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
司马炎也知道儿子镇不住局面,所以精心安排了两位托孤重臣。
一个是皇后的父亲杨骏,他的利益和晋惠帝是绝对绑定的。
有人奇怪,司马炎的儿子不少,不止晋惠帝一个,有的智力是正常的,司马炎为什么一定要传位给这个傻的?原因是杨家这门外戚,弘农杨氏,东汉就四世三公,出身高贵,司马炎对杨家也算扶植多年了。换别的儿子,就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外戚支持了。
另一个托孤重臣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
司马懿的儿子,老大司马师、老二司马昭,都是晋朝的先帝了。老三当时也还活着,但老三是个精神病,非常变态,他的行为我上课都没法说。剩下来的最有资历的,就是这位司马亮了。让司马亮辅政,也是向司马家所有人表态,这个天下,家族都有份,大家一起保着我儿子,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样,外戚和宗室一起辅佐皇帝,皇帝虽然傻一点,大局也算稳住了。
皇帝精心布局、巧妙设计、搞出来一个特别复杂的平衡,然后来了一个又蠢又贪的人,轻轻松松就把平衡打破了。注意,“蠢”不见得是智商低,可能恰恰是因为太精明了。
这一次,外戚杨骏就做了这个又蠢又贪心的人。晋武帝这些年使劲提携他,他野心就起来了,竟然想独揽大权,把司马亮排挤出朝廷。
他这么做是贪,为什么说还是蠢呢?司马家那么多王爷分封在外,手里都有军队,你说宗室当中竟然没有人留在权力核心,他们能接受吗?所以杨骏把司马亮排挤走,其实是给自己挖坑。
这时候,有一个厉害人物出手了,就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在史书当中形象绝对负面。后宫里惑乱君心,进而危害天下的女人,史书当中多了,但一般说来,那都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贾南风的特殊之处是,据说她还特别丑。
贾南风和杨骏的女儿关系特别不好。杨骏的女儿是晋武帝的皇后,贾南风是晋惠帝的皇后,两人论起来是婆媳关系,但其实贾南风的年纪比婆婆还大两岁(大家族之间绕来绕去的结果)。杨骏的女儿很美,你想,一个儿媳妇面对一个比自己美得多的、年纪还比自己小的婆婆,这个关系想想就觉得蛮尴尬的,加上中间许多纠葛,总之婆媳关系糟糕得不得了。所以贾南风想要置杨家于死地。
这是读史书最容易印象深刻的内容,但是,这么解释其实格局小了,这个矛盾确实存在,但更主要的还是,贾南风野心很大,她想要掌控朝政。
贾南风的操作还是很高明的,连续“借刀杀人”。
她先挑唆晋武帝性格最英武果断的儿子楚王司马玮,让他发动政变杀了杨骏;然后又把汝南王司马亮请回来,让他压制司马玮。
可以想想这个布局多缺德:司马亮是资格最老,但是不久前他刚刚被杨骏这个废物吓得落荒而逃,可见是废物中的废物,名望受到了极大损害;司马玮少年气盛,又刚立了大功,当然不服这个老废物。
贾南风又指使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再给司马玮安上假传圣旨、擅杀老臣的罪名,又处死了司马玮。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报销了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这种阴谋算计的故事,拍电视剧可能挺好看,但从大局上讲,负面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如果杀到这里为止,天下的老百姓还是照常过日子,国家的整体形势,还是有可能向好的。
中场休息
事实上,之后贾南风掌权,重用了几个还算比较能干的大臣,所以有了八年的相对稳定时期。相比司马家的王爷们,贾南风甚至可以算是不错的政治家了。
不过贾南风贾皇后有个特别尴尬的困境,就是她和晋惠帝的太子关系紧张。
晋惠帝的太子,是当年晋武帝司马炎指定的。司马炎知道群臣对自己的傻儿子都不服,就各种造势,宣传我孙子可聪明了,像我爷爷司马懿。司马炎是这个意思:我儿子不行,但是大家别急,将来我孙子即位,一切就会好起来的。——这个模式,也是可以找到历史依据的,当年周人的领袖太王,之所以传位给小儿子,就是因为小儿子的儿子是周文王。周文王多圣明啊,有了这么个伟大先例,咱们就得学起来。
所以这个太子,反而是晋惠帝的一张重要护身符。
但是对贾南风来说,问题就比较复杂。太子不是她生的,她和太子的关系非常不好。贾南风期待自己能够生个儿子出来,取代太子,可是她就是生不出来。眼看着太子一天天长大,养成很不好惹的性格,将来哪天太子即位,贾南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贾南风决定除掉太子,于是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大幕开启。
作为一千几百年后的人回头看,把谁放在贾南风那个位置上,其实都蛮绝望的。
太子作为先帝司马炎指定的继承人,既是晋惠帝和她夫妻俩的保命符;又是她个人的催命符。你说应该怎么办?她当初没和太子把关系搞好,后来就怎么选都不对了。
对晋朝,对天下苍生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太子顺利即位,贾南风被处死,或者运气好点被关进金墉城。
但当然不能指望贾南风对天下苍生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她到底设计阴谋把太子害死了。她可能是想赌,自己掌权将近十年了,积累了足够大的权威,即使害死太子也没人敢反对。她当然赌错了,晋朝也许缺很多人才,唯独不缺又愚蠢又贪婪的人。
首先跳出来的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其实是很废物的一个人,不过有权有势的王爷,身边不缺野心家。王爷自己想躺平,身边的人都不干,这样我们就没前途了呀。“王爷您是天之骄子,您追逐权力,才是为天下人造福啊”,他们是一定会这么蛊惑的。司马伦身边这位,叫孙秀,是修“五斗米教”的,五斗米教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派别。孙秀这么个善于传教的人,忽悠自然是有一套的。
于是赵王伦发动政变,逼死了贾南风。如果他做到这一步为止,那倒也还好,但是又蠢又贪心的人肯定不会适可而止,他又多迈了一大步。
孙秀装神弄鬼,说司马懿显灵了,指示说要司马伦当皇帝。司马伦就把晋惠帝废了,真的自己当皇帝了。
大多数人当然无法接受这一套,你司马伦是晋惠帝爷爷辈的人,爷爷辈的抢孙子辈的皇位,然后尊孙子辈那位是太上皇,这个在礼法上无论如何说不通。
司马伦也知道自己不能服众,想靠大肆封赏收买人心。当时高官的服饰,要用貂的尾巴做修饰,司马伦封的高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只好用狗尾巴代替,因此留下一个成语“狗尾续貂”。
收买人心并不成功,称帝的司马伦成了众矢之的,司马家的王爷们纷纷起兵,讨伐篡位的司马伦。事情到这里,性质就变了。
站在晋朝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前面的政变都是宫里的事,顶多是京城的事。这下不同了,王爷们从天下各地起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后两军交战。死人的规模,立刻就从几百几千,变成数以万计,生活受到影响的,那就是至少几百万人了。
司马伦很快兵败被杀,第三个王了账。
晋惠帝被重新捞出来摆到皇帝的宝座上,这时候最有权势的人,是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八王的第四位、第五位成焦点了。
齐王司马冏的父亲是司马攸,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了?司马攸当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满朝元老重臣都希望司马炎传位给司马攸,而不要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后来司马攸病故,很多人认为他是被晋武帝逼死的,导致晋武帝的威望都受到很大打击。作为司马攸的儿子,齐王司马冏有一大批支持者。
成都王司马颖是晋武帝的第十六个儿子,比较受宠,名望也比较高。
这时候,这两个王都有执掌朝政的机会,也有更进一步当皇帝的机会。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怎么想甚至不重要,因为他们身边都有一批人会诱导自己的主子去掌握更大的权力。
还有更可怕的事,血统不如这二位过硬、轮不着执掌朝政的王里,有人希望他们打起来。你俩打起来了,败的死掉,胜的名声也会坏掉,我们才有机会。
于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三位,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纷争了。
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就不详细梳理了,从大局演变的视角看,这些个人与个人的区别,无关紧要。
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晋的八王之乱和西汉的七国之乱相似又不同,问题要严重得多?
七国之乱是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朝廷代表秦制,也就是郡县的力量,七国代表周制,也就是封建的力量。七国起兵的理由是汉朝削藩,过分伤害了诸侯国的利益。七国之乱是封建势力反对中央集权,是比较单纯的周制和秦制的对决。而生死对决当中,秦制就是比周制强大,于是朝廷很快取得胜利。
八王之乱完全不是这样。西晋这个制度,你说它是秦制吧,它给了诸侯王那么大权力;你说它是周制吧,没有哪个王是乐意只当一方诸侯的,大家想的都是控制朝廷然后号令天下。这是周制和秦制的一种特别糟糕的混合状态。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谁掌权谁就是众矢之的。一个王爷本来名声不错,他入主朝廷了,史书就说他是腐化堕落了,于是大家一起讨伐他。其实也未必是他腐化堕落,而是别的王爷们见不得任何人主持朝政。
所以,八王之乱根本就不是封建势力反对中央集权,而是一群既不甘心封建割据,又无力掌控朝廷的诸侯王在不停地自相残杀。很多时候,A选项还是B选项可能都不是那么糟糕,两头不挨着,才是最可怕的。
这些愚蠢又贪心的王爷们,把天下彻底带进了深渊:司马家的皇帝越来越像个笑话;战乱规模不断升级,晋朝的精锐部队,在没完没了的内战当中,几乎消耗殆尽;粮食生产也无法进行,饥荒大面积发生。也就是说,维持一个政权的三个系统:权威、武力、资源,全部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