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做着自己的小事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只一人未免觉得太过寂寥,太过闭塞,虽然有时常去听前辈的课,但也只听过几个,终于10月11号那天有机会去听另一个前辈的公开课。去听公开课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难免要跟自己平时上课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看看真正的语文课是什么滋味?公开课的课题是《新型玻璃》,正好是下次我要上的课。跟自己的课比较下来,我有如下几点不足,为什么要写这个,也是因为想避免自己忘记再犯这些错误:
1.要让学生多读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课堂效率不高,语文素养不足,所以上课老是觉得时间不够。再加上自己要上的内容很多,很泛,为了节约时间老是自己在讲,学生基本没有读的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要减少上课内容,或是抓住重点。我在备课时会画文章的思维导图,但正是因为画了思维导图课文的一些细节也在上面,思维导图确实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但在讲的时候有些可以省略的细节,我却没有省略。板书时也不应该想着要把思维导图上的全部内容写上去,只把主干写上就行。再一个就是要管好学生纪律,讲课时很多时间都花在纪律上了。这样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让学生读了。
2.小组学习行动起来
在开学之初,我进行了团队建设,但小组发挥的作用只仅限于做任务、做分享、管纪律。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却没有开展起来。去听了前辈的课,我以为他们班只有公开课的时候才有小组讨论环节,就是她的公开课设计的一个独特的亮点而已。当我去他们班上生健课的时候,班上同学居然主动跟我提出说要小组讨论,于是我借机偷学,问了班上小组讨论的情况,了解到从开学到现在每节课基本上都有讨论环节。这时我才意识到公开课的小组讨论,只是前辈的日常课而已,而我一直想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课堂上,却一直没做。随后我又问了小组讨论是怎么操作的?具体是老师在黑板上面把小组讨论的内容写出来或放在PPT上,就可以开始进行小组讨论了。我仿佛遭受了一记猛击,原来小组讨论这么简单,并不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3.让学生表达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多。大多是一些阅读性的问题,没有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环节。还有每次有表达环节时,都会因为学生的吵闹和不倾听而仓促结束,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反驳讲话的同学。然后我又不得不反过来强调纪律,时间就在不停反复强调纪律中过去了。
经过自己的梳理,我想我们班我的课堂最主要的是纪律,刚刚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把教学生当成是打仗,我在心里一直不断地重复,我到底要不要用惩戒方式让他们遵守纪律?只要把纪律管好了,才能进行任何我想要进行的教育实践。为什么前辈能这么成功进行创新?原因可能是因为她能管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