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让我浮想联翩!
我很感谢,我读书的那个小城那个年代热爱体育运动。我们每天早上赶到学校,先做早操,然后环城跑。无论严寒和酷暑,除非下雨,雷打不动。县城不大,主干道跑下来,也才几公里。中学生的晨跑也成了县城的一道风景,不少百姓被晨跑的脚步声唤醒,大家习惯成自然,没有因为扰民而被投诉,反而带动了大家热爱体育运动。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就爱跑山。学校就坐落在山脚下,所以下午下课后,同学们都爱往山上跑。一种选择是跑到龙泉湖折返,另一种选择是环山跑,正好一圈就回来了。
运动队的同学穿着运动服训练,周围同学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是追星,但却羡慕运动队的同学在运动会上的英姿飒爽。
那时候,我们最爱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运动会来了,足足有三天,对我来说那种高兴劲不亚于过年。不用上课,看着比赛,做着后勤服务,还可以带本书去看。而且每年运动会都包场看电影。特别带劲儿!
或许是因为这,我的体育成绩在高中班上不咋地,没有想到到了大学,就我这矮个,居然还能不掉队,甚至有些项目跻身前列。记得大学运动会的时候,学生会体育部长动员我们参加。就我们教育系这么个小院系,完全被其他院系碾压。记得那时候有体育特招生,数学系有个七项全能运动员,都能在全国拿奖。说白了,去了都是打酱油的,陪太子读书。高年级的学长心知肚明,避之唯恐不及。只有我们这些新生才有那股劲儿,我一看有个撑杆跳高的项目,我说我可以试一试,毕竟在高中时参加过比赛,还拿过奖。体育部长一听,两眼放光,好不容易逮住一个愣头青,哪能放过我。其实,我们哪有学过,就是一根竹竿,撑着跨过河的经历。有个沙坑、竹竿就可以,哪有什么纤维杆、垫子之类的专业装备。既然报上名了,那就硬着头皮上,没有想到就因为都没有专业的,我还拿了名次。想想都好笑!
或许是有这段经历,我还是很看重孩子体育锻炼的。可让我无语的是,现在的孩子课间都不让活动。到了初中,周末锻炼两个小时都成了奢想。这批孩子长大了,估计能达到参军标准的孩子没有几个。听说,独生子女一代怕吃苦,新兵连中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竟然当逃兵。虽说极少,但我听了瞠目结舌。其实,我内心一直希望有段军营生活经历,希望通过当兵来磨练一下自己的意志品质。只可惜我的个矮,读不了军校,也没有赶上大学生服兵役的时代(赶上了身体条件也受限),成了一生的遗憾。
现如今,教育内卷之下,孩子们不是在学习就在上课的路上。高强度的学习透支孩子的身体,近视、小胖墩遍地都是,不免让我忧心忡忡。主管部门将体育纳入中考,我建议是达标考就行,别算小分。否则,又是一场乱战,催生了体育的校外培训。就像储殷教授说的,就怕上面“重视”,一重视就纳入考试范围。我觉得储殷教授说得有道理,是不是意味着,如果重视心理,那就要考“心理”?考出好成绩的同学就能代表他心理健康?难道就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促进体育教育了吗?
我觉得好的体育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爱上运动,各择其好,哪怕就是抽陀螺都行。看似体育事小,实则很大。国民体质差,财政负担大。虽然冷兵器时代过去了,但是国防军事依然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而体育锻炼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希望爱好运动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通过考试逼出来的。倘若如此,极有可能像弹钢琴一样,考完级一辈子也不碰,那就适得其反了。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