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的理解,任何写作者,或是想当写作者,都应该有切身体验,有生活作基础,有真实事件做依托,有真实的原型在眼前晃动着。闭门自撰,要么没有真实感,要么没有真情感,很可能成为垃圾收购站。
今天想说说我的小说《旋涡》。剧情是一个满怀抱负的福建商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不顾身的做了弄潮儿。他从帮人看仓库起家,尝试了做小买卖,后来自己开店成了小有名气的商人。表面上的光鲜掩饰不了他伤痕累累,人在旋涡而不能自拔。奸险狡诈的陷阱,竞争对手的倾轧,官场上的贪婪,黑社会的凶狠,岂是一个刚踏入商界的农民儿子能承受的?他就像浪潮里的一片朽木,随着动荡颠簸升沉,没有融入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连自己身上的朴实、善良也被淹没,直到被债务缠身带着难言的隐痛,沉入海底。
我甚至可以说这个故事完全真实,是因为我是大部分经历的见证者,或者还是部分情节的参与者。当然主人公的命运不仅来自于一个人,是几位同病相怜的商友攒起来的形象,他们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的交集。
我从91年起走入商场,从事机电建材的三产营销,十年经商,见证了大潮的起落兴衰,见识了怀揣致富梦的各色人等。原始的农民创业者是国营企业的攀附者,凭国企不屑于顾的残羹剩饭生存,又凭顽强的生存能力发展壮大,最后被自己的无知和贪婪,被社会一只无情的手抛弃,绝大部分落入了金钱的黑洞,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他们的发家,可以说是勤奋朴素,也可以说性格坚忍,但与低俗、奸诈、狡猾和无知同在,是清白和龌龊的混合体。一个福建人靠收破铜烂铁起家,办起了阀门厂,利用行贿的手段拿下大单,用假冒伪劣产品赚取高额利润,最后成功了,但最后因为违纪违法被追究刑责,一败涂地。一个广东人,挑着日用瓷器走街串巷做买卖,机缘巧合遇到大买家,收获了第一桶金。此后他享受了当时奢华的生活,倒毙在花天酒地之下。一个浙江人靠租柜台经营电器为生,费尽心思钻营,打入了国营商场成了供货商,后来在同行争斗中惨遭毒手,家产败光,幸运的是还有命在,能苟延残喘。这是我随手举出的几个人,不用多举实例,过来人都很清楚。
《旋涡》里的主人公是我最熟悉的福建商人,他把我视为知己,很多事找我商量,让我帮他融资,疏通关系,还有说让我把把关。他跟我聊了买卖的细节,如何打通关节,如何利用投资,怎么装门面,怎么找货,怎么投标,甚至怎么偷税。他租赁着我单位的办公室,住家在我单位后院,进出货,来往人都在我的眼皮底下,他的司机、业务员也跟我关系不错,所以我对他的了解不限于冷眼旁观。
《旋涡》的写作不是要实事求是还原事件的本身,也不是给特定的人要画脸谱,我是想借此人和事,表现人在机遇面前的利益冲动,在内在情感,善良和邪恶面前的选择,探讨该怎么走好人生的路。
是我想集中精力完成的一部作品,但耗时十年没有完成。原因是我虽有和当事人的密切接触,但对行业内的潜规则涉猎太少;没到福建泉州去过,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懵懂无知;没有专业人员给以指导,对自己表达水平缺少自信。年龄的原因,我的文笔总带有过去式的印记,估计早已老气横秋,不招人待见了。但我还是想在简书上抄录下来,哪怕是半成品,如遇慧眼,或可玉成,我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