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伙伴们,在谈到亲子沟通话题时,有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都说要多表扬多鼓励孩子,但是表扬和鼓励不能是假的吧,孩子生的表现好才能够被看到呀,明明没有怎么表扬呢,一般遇到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都会回问家长一句,如果孩子在成绩上各科在班上都倒着数,这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就没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地方呢?比如在他的各科当中,他的数学成绩相对是较好的,可以排名到中等,又比如他在语文考试当中,作文扣分一般都很少,又比如最近一次英语考试,孩子在听力方面进步很大。如果家长不是以偏概全,以完美的最高标准去看看孩子,孩子身上一定是能够被加上找到闪光点的。很多孩子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赞美和表扬。特别是一个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时候,那就意味着除非他一夜逆袭,否则他都没有机会获得家长的表扬。
我们总是认为说,指出孩子的问题,才能够帮助他进度,但实际上人只有在觉得自己基本上是好的,是有优点的情况下才会努力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烂麻袋了,他又怎么愿意在上面绣花呢?
谈到亲子沟通,今天我想布置给大家和孩子一起观看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小孩不笨2》,相信如果是大孩子看完他一定会跟你说,这部电影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在电影的开头有一段孩子的自白“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凡是他们喜欢的,我们也不喜欢。所以,有些时候,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话就是沟通,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然后我们通常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处,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反正他们也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实在家庭教育当中关系大于技术”。很多家长为教育好孩子阅读了很多的幼儿书籍,研究各种指导的话术,希望在教育大战当中稳超胜券,但一旦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封闭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态度回避,行为抵抗,那任家长有十八般武器,可以说统统作废,所以我一直强调孩子的心门要打开,能量才能够流进他的心中,所以今天我要教会大家用心理学的技术去与孩子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当中流动着情感。
这种沟通叫做共情式沟通,其实在心理学当中最为有效的沟通技术就是共情,所谓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交流当中我们能够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想,并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他,以影响对方获得反馈。恰当的共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的,要使用共情式沟通,家长要始终将专注点放在孩子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要克服自我中心思想惯性,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验和接纳他的感受,比如说孩子回到家里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内心难受,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你怎么考上了这个样子,或者我们试图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好难受的,这些都是否认孩子感受的沟通方式,就是我们会通过这种沟通封闭孩子的情感,让他日渐麻木或者他不再愿意向我们表露情感。要想真正的与孩子共情,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练习,
第一,是要主动倾听并且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们要转过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体验他的感受,尝试表达出他的感受,同时也真诚的向孩子表达出我们对他感受的一种理解。
第二,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不要急于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第三,要放下道理、权威和评判的习惯性的姿态,把自己摆在跟孩子平等的位置,当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时,不说教,不责怪,不批评,不抱怨,更不要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样的强硬态度相当于是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强行套在孩子的身上,经验固然可以参考,但却不能完全复制到孩子身上。
第四,当我们不确定孩子真心的想法时,我们可以直接开口问他,同时我们也要向孩子反馈,确认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感受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第五,静静的陪伴也是共性,有时候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所以我们可以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其实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始终要跟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去体验。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我们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当初学习的糗事,或者我们面临新事物时自己害怕的心理,我们不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孩子一起探讨,这会更有认同感和说服力。当孩子畏难时,我们可以为孩子的体会和感受让他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孩子学习热情高涨时,我们也不要急于纠正他的错误,而是要积极关注他的学习热情,肯定他的坚持和努力。当孩子暂时不想学习时,我们也可以跟他重新商量开启学习的时间,尊重孩子的意见。
今天已经到了我们公益家长您的尾声了,推广心理学是深植于我内心,引领我前行的最大声音,特别是推动心理学为家庭教育插上翅膀,与我而言没有阴谋,只有阳某,我将积极推动家长学习心理学,为家庭教育的未来贡献积极探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