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
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
【叨言絮语】《剥豆》一文是当下小学推荐的一篇阅读赏析文,阿拉在高三时语文老师王Z老师的推荐阅读下,反复精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这细腻感很深入,很能打动人,主要讲了儿子与母亲比赛剥豆,最后母亲从这场剥豆比赛中悟出了启示。一次剥豆,剥出了勇于挑战的儿砸,剥出了真实理性的母爱,也剥出了共同成长的母子。文章结尾处抒情议论,升华主题,通过简单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虽是心灵鸡汤类文章的老套路,但给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昨晚阿拉与小区邻居、前同事ZHR闲聊,其间谈到子女教育这个普罗大众面对的现实头疼事,聊到替子女做选择、引导子女参与竞争、陪伴子女共同成长之类的老生常谈话题。阿拉分享了自己的一些opinion,比如“无体育,不教育。与其言语上鼓励小孩要坚持、要努力,不如陪小孩跑个3000米来得实在”“小孩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小孩退一步、大人进一步”“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刘润老师)”云云。
在探讨呵护小孩成长的话题时,阿拉不由想起并推荐毕淑敏老师小说《剥豆》一文,于是脱口而出“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一句,一时间怔住了ZHR。言归正传,与ZHR分享一文,旨在探讨阿拉另一个opinion“子女的教育不只是教育下一代,引导、促进下一代成长的过程,也是反哺、治愈并教育父母成长的过程,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剥豆》一文很好地扩展并阐释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