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敷衍更可怕的是“完美化赞美”:你给的,可能是对方不需要的枷锁

一、赞扬别人也可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乍一听,这完全不能成立啊。

有时候别人虽然是在夸奖你,但你就会产生反感。

而你明明是在真诚夸奖别人,对方却不相信你的夸奖,与你产生隔阂,彼此的关系受到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

赞扬,是对别人的称赞、夸奖,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请你注意:当你赞扬别人时,如果很少去揭示内心活动,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这时,我们就可以认定,赞扬并不总是有益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深入联系。

说白了,这与一个人夸奖背后的动机有很大关系。

在学校,老师称赞学生:“你可真聪明!”

在单位,领导称赞下属:“这个活动组织得不错!”

在家里,丈夫称赞妻子:“你真的好勤快!”

这样称赞的话,虽然能让我们得到片刻的成就感,以此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然而,当我们意识到,称赞的背后其实包含着被操纵的意思之后,我们内心真的不是滋味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时,曾遇到一位不断称颂他智慧的青年。面对如潮的赞美,苏格拉底却叹息道:"你用华丽的辞藻织成茧房,让我们的灵魂失去了真实碰撞的可能。"这句跨越千年的警示,道破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当赞扬脱离真诚的土壤,化作刻意的表演或错位的期待,反而会在人与人之间筑起无形的高墙。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你之前受到的哪些赞扬属于这一类呢?

二、对赞扬的渴望

我们每一个人在与社会的相处之中,总想着如何融入社会、融入团体,如何得到周围的认可。当我们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时,意味着我们被这个社交群体所接纳,从而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个人会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了提升,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如何真诚的表达赞扬?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认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那正确表达感激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观察: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需要: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感受: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如文章开头所言,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表达:

在学校,老师用“你这个解题思路既简便又容易理解,真让人佩服!”来代替“你可真聪明”。

在单位,领导用“这个活动方案的细节和控场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很多连我都没想到。”代替“这个活动组织得不错“。

在家里,丈夫用“瞧,你勤快得跟个小蜜蜂似的!和你在一起,我都快被你酿成蜜了”代替“你真的好勤快”。

收到这样的称赞,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帮到他人什么忙,满足了哪些需要,心情便会感到由衷地欣慰。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这启示我们:赞美的本质应当是看见与懂得,是灵魂在某个频率上的共振。毕竟,最高级的赞美从来不是建造华丽的神殿,而是蹲下来,在尘埃里看见对方独一无二的光芒。只有当赞扬扎根于真实的理解与尊重,才能避免成为隔绝彼此的心墙,让每一次掌声都能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