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锤炼青年教师基本功,让教学有“温度”,教研有“深度”。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悦教于心 赋能成长—首届教学技能节”活动,我聆听了语文科组四节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堂堂课程,风格各异、激情洋溢、匠心独运。
回顾这四节课,教师都能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以不同的切入方式,精准地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独到理解。从课堂展示反馈看,老师们都能紧扣单元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总体来看,上课老师的共性亮点有以下几点:
一、聚焦文本,认真研读,把握文本初心
教师都能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单元目标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提纲挈领,抓住文本的灵魂,科学安排教学流程,很好地展示了研读教材、驾驽教材的能力。
二、巧妙切入,设计独特,实现用教材教
从开始的导入到每个环节的设置,从问题的切入到结果的呈现,从思路的点拨到方法的整合……一切都尽量做到合理而新颖,充分展示了对教材精益求精的解读能力。如蓝雅静老师的《竹石》一课,独辟蹊径,让人对古诗教学耳目一新,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认识‘竹’字——感受‘竹’韵——解读‘竹’意——品悟‘竹’情——秉承‘竹’志”五个环节来进行。在精巧的教学构思中巧妙地使学生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李慧老师的《赵州桥》通过分析如何把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写清楚,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的方法。
这一方面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另一方面也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授人以渔,涵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收放自如,读悟结合,关注核心素养
上课教师风格迥异,或激情满怀,或软侬细语,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关注到语文核心素养。如朱潇老师指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以“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节奏、齐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精巧,内容丰富,在层层推进中有的放矢,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老师们风采尽显,课堂教学亮点抢眼,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一、对新课标不熟悉,不清楚本年级新课标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过度拔高。如朱潇老师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这是二年级下的一首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需要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解释即可。朱潇老师在课堂上却教授学生“寓情于景”,如何学习送别诗,且拓展古诗用时过多。
二、语文知识教学不扎实,为展示教学环节而匆匆而过。如李慧老师的《赵州桥》一课,字词教学不扎实,对于字词,仅停留在表层。虽然老师设计了小组过关学习单,但学习单没有具体标准,老师无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花儿因其怒放,展示了最绚丽的娇艳;生命因其怒放,呈现了最精彩的篇章。此次教学技能比赛的开展,不但为上课老师创造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其他老师开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议、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