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与过节
“节”本义是竹节,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人们根据竹子的分节、分段的特性,引申指节日。
中国古代历法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时和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分、立冬、冬至等八节。合称“四时八节”,即指全年。“八节”的每节一分为三,就是“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开始的那天就是那个节气的“节日”。
古代每逢重要节日,国家或民间常举行祭祀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就叫“过节”。
春节与过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四川阆中,另一种说法为虞舜兴起。虞舜,三皇五帝之一。
春节由来的两种说法:
一、四川省阆中说。西汉天文学家、历算学家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阆中也成为中国春节的源头。
二、虞舜说。古时候,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月叫元月。但历代元月时期并不相同。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使用“太阳历”,规定正月初一为年首,就是元旦。此后一直沿用夏历,直到清朝末期。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将公元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1913年,袁世凯批准阴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施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把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