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羡慕的人民教师专属寒假如期而至,对于我这个算是从来没离开过学校的人来说,这个假期我习以为常,甚至经常默认所有人都放假了,认真且得瑟地对还在工作岗位努力的朋友们说声加油和不好意思。期末,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倒计时,看着日历数着还有多少天就可以玩儿了,也没有觉得最后几天好像特别难熬。当然,有外部因素,但更多的是内部的变化。该做的事儿,提前计划和缓慢行动,到了截止日期也算是没有手忙脚乱,如果这也是卷,那么我认为并不是在卷工作,而是卷一种舒服的状态。拖延是常态,有计划的拖延,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可称之为自由。
之前,和朋友讨论过“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结果导向且欲望先入为主的“工作与生活怎么分开?”这个问题让人很是有话聊,但内容大多是吐槽,比如工作怎么可能和生活分开?下班了还不是要做很多工作的事情吗?拿着几k的工资操着几十k的心为了什么?和同为老师的朋友聚会,开口闭口都是工作相关,即使一开始我们约定好不准聊工作。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吐槽成功,此起彼伏的共鸣和达成共识,似乎也是可以笑谈风声的,苦中作乐也是一种乐。谁的生活没有工作呢?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很难有生活。自由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难。
后来,我们依然会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也意识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两者分开呢?既然是客观事实,那么两者共存甚至共生应该也是可以没那么冲突和矛盾的吧,换句话说,既然不能拒绝,那就学会接受,至少学会不硬和自己较劲儿,也就是所谓的内耗。那不如,就卷自由。工作安排从来不会清零,只会像波浪线一样“起起伏伏”地动态变化,可能有时候是“起起起起”的变化,认清“伏伏伏伏”只是一种理想,甚至是没办法达到的旷野,所以我们可以追求的自由其实只有“起起伏伏”,足已。
「卷自由第一步:“天不会塌!”」
你要相信,即使天塌了,
也不会塌到自己头上,对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这个神,可以是任何人,
也可以是自己。
“任何人”会守护你,
一段时间,
但如果自己是自己的守护神,
那可以是一辈子。
守护什么呢?
不过是一种安全感罢了。
自由和安全感似乎也是有关系的,
你的安全感可能是存在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也可能是漂泊在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
无论你向往的是哪一个旷野,
我们都在向往着自由,
而我们却一直在追求自由的路上。
有狂风,
有暴雨,
有电闪,
有雷鸣,
也有彩虹。
总之,
只要天不塌,
就会有日出。
「卷自由第二步:“我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糟糕的。”」
特别羡慕拥有“自信”这一特征的人,好像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能够表现得无所畏惧、淡定自若。而我,一旦遇到困难或窘境,我的下意识反应就是退缩和隐身,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行为其实并没有这样。所以,我这算不算是另一种自信呢?明知有困难,明知自己可能做不到,还是会去做,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我不是最好的,可也不是最糟糕的。自我安慰做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积极乐观吧哈哈哈。
我的自由,来自于前置不自由。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除了自己计划内的事情,总是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抗拒、烦躁、焦虑,其实我们习以为常,有时候总以为负面情绪可以帮自己抵挡一些什么,实际上除了阻碍进度什么都抵挡不了。还不如直接张开双臂,迎接这未知的暴风雨,最坏的结果能有多坏呢?若能如此,至少心已经自由了。所谓前置不自由,就好比要吃掉一盘葡萄,里面有十分新鲜的,也有稍微没那么新鲜的,你会先吃哪一颗?可能会出于不浪费食物,担心没那么新鲜的会更加不新鲜,于是先把没那么新鲜的吃掉,然后就可以放心地享受更新鲜的了;也可能出于不浪费新鲜感,新鲜的也会变得不新鲜,于是先吃了最新鲜的。“先吃哪一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不存在的,非要自己给自己出这么个难题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吗?也不是。但是这个难题破解后,无论先吃哪一个,都会觉得葡萄真好吃。所以,其实先吃哪一颗不重要,无论优先选择什么都能让自己有舒服的感觉就好。
没有真正的自由,心自由就是自由。
「卷自由第三步:“去创造快乐。”」
“我就想一辈子只做观众,看电影听音乐,享受这个世界已有的艺术成果,我们一辈子都看不过来。”
“我觉得创造的快乐和观众的快乐是不一样的。”
“哪不一样?”
“做观众只有快乐和无聊,会越来越无聊。但创造会痛苦,快乐才会显得很珍贵。”
——电影《好东西》
卷自由,也是为了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观众,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可以去选择一个角色,就这样认真做一名观众。看眼前的人、身边的人、周围的人、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失败的人、成功的人……表演自己的人生,会同情、怜悯、欣赏、羡慕、嫉妒、向往、厌烦……的确是一名合格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观众。但实际上,我们都是生活的主角。在关注着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上演着不可逆的人生。当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舞台上,你便会拥有许多许多观众,希望他们如你一样只是沉默观赏就好。此刻,你也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