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办了一个“我的写作日”(My Writing Day)专栏,邀请知名作家分享自己的写作生活。本篇译自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的文章:《如果你喜欢侦探悬疑故事,你就肯定喜欢埋首于故纸堆中》。
达娃·索贝尔1947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也是《纽约时报》科学新闻线的得奖记者。她长期致力于增进民众对科学的理解,荣获过美国“个人公众服务奖”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颁发的布拉德福德·沃什波恩奖。
为了表彰她在天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有一颗小行星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她的代表作包括《经度》、《伽利略的女儿》和《一星一世界》等。
《经济学人》不久前曾推荐她的新作《玻璃宇宙: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女性如何观测恒星》(he Glass Universe: How the Ladies of the Harvard Observatory Took the Measure of the Stars)。
我的写作日大多是调研日。在写《玻璃宇宙》的时候,我一般起得很早,以便赶上七点钟的班车,从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敦市,也即我在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教书时住的地方,前往波士顿南站——行程两至三小时。然后,我继续搭乘红色T号线地铁,经过几站后,到达剑桥市(Cambridge)的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再步行至谱西图书馆(Pusey Library),往下走到哈佛大学档案馆的基地总部。这间神秘的阅览室,也即访问学者们可以查阅海量历史资料的地方,每天早上11点才开放,而且一天仅开放五个小时,一周五天。为了充分利用每个瞬间,我在途中会吃一连串的零食,因而不必中断工作去吃午餐。(饮食行为在这间阅览室中会招人厌恶,薄荷糖与口香糖也一样。)工作顺利的时候,我甚至可以不上洗手间。
档案研究对于有些人而言是枯燥乏味或繁冗不堪的。你时而听到作者们抱怨,他们耗费时日地“耕耘着那些灰扑扑的档案”。但实际上,这项工作有趣极了。如果你喜欢玩纵横字谜,或喜欢读侦探悬疑故事,你就会在翻阅档案的过程中蓬勃生长。你绝不会想到,从档案保管员送到桌上的编号箱中,会冒出怎样的奇珍异宝。比如说,尽管我已经很清楚在那两个标签上写着“HUGFP 125.2 安妮·江普·坎农日记”的箱子里会找到什么,但我还是很震惊地发现了一摞破旧的小册子——有几本是金边皮面的带锁和钥匙,还有几本类似口袋记事本那么普通——承载着手写的回忆内容,记录了一段在哈佛天文台45年的工作历程。那些最早的信函档案其实和日记一样吸引人。慈善家凯瑟琳·沃尔夫·布鲁斯(Catherine Wolfe Bruce)虽然住在纽约的豪宅里,而且做过多达5万美元的慈善捐献,但在使用她那张印有已故兄长姓名首字母的蓝色信纸时,依然展现了一种令人仰慕的节俭精神。
某个难忘的一天,我翻阅着其他人的信函,通读了一大摞由史密斯学院的一位助理教授普丽西拉·费尔菲尔德(Priscilla Fairfield)寄给天文台主管的信件。上世纪20年代,她利用几个暑假的时间参加过哈佛的天文学项目,偶尔在周末时也参加,因此,前期的准备与后续的评价使彼此间的频繁交流成了必要。她用史密斯学院天文台的信纸写信,但有一封信是从家中起草的,还在签名下附上了自己的地址: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市南街65号。那正是我的住址——距离校园几条街区的同一栋古老建筑,我在那里寻获了一间公寓,以作三年访问学者工作之用。那里的公寓一栋楼中总共只有10套,那么她入住4号公寓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小,不过太可惜了,她并没有写得那么详细。
下午4点,阅览室关闭之后,我会一路往上爬坡走到天文台。普拉斯塔克(Plate Stacks)作为哈佛50万张玻璃底片照的储藏室而得名,这座天文台经常在过了下午六点闭馆时间之后仍然开放。这里的来访者少得多,氛围也轻松得多。在馆长的指导下,我可以将一张已经有100年历史的底片放在电灯台上,并挑选一款放大镜,仔细看看哈佛的女天文学家们在最初的观测中发现的恒星与星系。
这座天文台的图书馆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出入许可。如果我在下午5点大门锁上之前赶到,就能在里面想待多久便待多久,即使最后一位图书管理员已经回家了也行。在这里,我主要想看看年报,也即最早从1852年开始的、由观测员和计算机完成的所有工作的汇报。这些报告中没有手写的天书需要破译,但随处可见表格和技术术语。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的是一叠由主管写给哈佛校长的报告,因为这些报告把晦涩难懂的术语都翻译成了外行人的语言。
在做调研工作的日子里,有时我会在外逗留更长的时间,得在附近的B&B(可以提供住宿与早餐的)旅店中订房。去过几次之后,我获得了“常客”身份,费用也打了折扣。但我得说明一下,进入大学档案馆是免费的。你去那儿工作只需一个进行研究的正当理由就行了。秉承这种精神,我还拜访过其他州省和国家的图书馆,他们对于作家的好奇心敞开大门的做法始终令我感到惊叹。
译/蓦然
备注:
1.此文原作者: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
2. 图片及原文刊登于《卫报》网站,“我的写作日”(My Writing Day)专栏。
3. 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译者本人承担。本人同意简书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