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27】
【原文】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译文]
陆澄向:“孔子认为武王没有尽善,恐怕孔子也有对武王有不满意之处。”
先生说:“对武王来说,这样的评价就合适了。”
陆澄问:“如果文王没死,将会如何?”
先生说:“文王在世时,他已经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武王伐纣时,如果文王还活着,也许不会动用兵甲,余下的三分之一的天下也一定归附了。文王只要妥善处理与商纣的关系,使纣不再纵恶就够了。”
【解读】
这里涉及两个评价,第一个是孔子关于舜和周武王的评价。
《论语》原文:子谓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的乐。武,是周武王的乐。孔子说,舜的音乐尽善尽美,周武王的乐,尽美,但是不能尽善。这里的“武”,不是周武王,而是周武王的音乐——《大武》。舜的国乐叫《大韶》,武王的国乐叫《大武》,相当于国歌。所以孔子的原话是评论舜和周武王的音乐,不是说他们的人和政治。
美,是声容之盛,那音乐、舞蹈,都太美了;善,是价值观,于声容之美,再到那人性至善的去处。
政治艺术,国家音乐,都是歌功颂德。尽美是指歌,是艺术形式;尽善是指德,是思想价值。
为什么舜的音乐尽善尽美,周武王也是一代圣君,他却只能尽美,未能尽善呢?张居正注解说,舜的舞乐叫《大韶》,舜是生知安行的圣人,雍容揖逊而有天下,他心和气和,而天地也以和应之,他的舞乐,格神人,舞鸟兽,平和安详,其妙不可形容。周武王之乐呢,叫《大武》,他虽然也是反身修德的圣人,救人民于水火,但他是征伐杀戮而得天下,其舞乐之中,未免有赴汤蹈火,杀伐之气,所以说不能尽善。
以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为例,那些歌曲美不美?当然美了,浏阳河,拐过了几道弯……谁听了都美!因为那个时期的创作策略,就是选择尽美的民歌,把自己的词填进去。那歌之尽美,是经过几百年时间检验的,没有人会不被他打动。
这些歌是否“尽善”呢,和周武王一样,都是血染的风采。而进入和平年代,要建设新的和谐社会,主旋律当然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
但是,这不同的时代怎么比较呢,就像王阳明说武王:“在武王自合如此。”对于武王来说,自然应该这么做,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唱一代人的歌,不可比。
第二个评价是王阳明关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评价,也就是说,“武王伐纣”,如果周文王活着是不是就不至于兴兵。
这个没法猜测,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伐纣是文王的遗志,文王只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直没有动手。《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到万无一失,不能轻易动兵,更何况时间对周国有利。
武王的谨慎,也不亚于文王。第一次动员军队之后,还觉得时机不成熟,就自己班师回朝了。又等了二年,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
这也是孙子兵法:“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当敌人出现败象的时候,不能失去机会。
王阳明在这段里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倡导儒家的“非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