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没有推荐序和序言的书,开篇只有简短的前情与导读,告诉读者本书故事的人物设定来自《柳林风声》。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没有看过《柳林风声》,也绝对不会影响你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
真的是这样吗?看完这本书,我注意到3个细节。
1.当鼹鼠决定去找蛤蟆的时候,河鼠提醒他:“小心点儿,鼹鼠。想一想上次你一个人出去发生了什么!”
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
书中交代的是:“鼹鼠在野树林里迷路,被河鼠出手相救的事情”。
读了《柳林风声》才知道,那是鼹鼠刚到河岸没多久,一心想着跟蛤蟆跟獾做朋友。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当河鼠在时而写诗、时而打盹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肚子去野树林了,虽然河鼠告诉他野树林很危险,但是他还是去了,被各种小动物和奇怪的声音吓得躲进了树洞了。
河鼠发现他不见了之后,拿起手枪和棍子急匆匆的直奔野树林而去,找了一个多小时后找到了鼹鼠,此时的鼹鼠已经累了,于是先睡了一觉,但是因此遇上了大雪,当然最后的结局是他们遇到了獾。
看完整个故事,我终于懂得了为什么河鼠喜欢旧事重提,因为他是真的关心鼹鼠,只是他的方式让人有些泄气,上次的救援也花了他不少气力;
为什么鼹鼠总是活在河鼠的影子下,因为他确实对河边居民的很多事情并不清楚。
2.蛤蟆到底为什么会心情不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第四章是这样写道:“之前,我从监狱里逃了出来,扮成洗衣妇一路逃亡。我被一个女人从驳船上扔进河里,我抢了她的马,卖了钱,最后又头脑发热地抢了别人的汽车。”
一篇10万字的童话故事被作者100字不到概括完了,你真的读懂了吗?
蛤蟆被逮捕后,在审判席上,书记员建议法官:偷车,顶撞警察加起可以判19年了,以防万一,您最好凑个整数,二十年。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生气了,法官能这样裁量的吗?公平正义在哪?
蛤蟆觉得自己那是一次冒险经历,但是朋友们都不关心,只觉得他寒碜、丢人现眼,他想在庆祝晚会上唱歌,也没有被允许,结局当然是他洗心革面。
但是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作用的人真的能从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中醒悟吗?
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蛤蟆说朋友们的对他的态度是引发他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开始了咨询之旅,开启了学习模式,开动了成长加速。
3.为什么蛤蟆会变好?前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说蛤蟆爱炫耀、自大、爱吹牛,顽固又任性,让朋友们觉得颜面扫地,不考虑朋友的感受等等形象,他偷了车,那童话的最后蛤蟆是怎么变了呢?
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在监狱里他遇到的那个女孩。
当所有人都指责他,对他不好的时候,傲娇的蛤蟆不吃不喝,是狱卒的女儿,一个可爱的、心地善良的乡下姑娘。
说:“听说你是因为偷车进来的,那辆车一定很酷吧!”于是蛤蟆打开了话匣子,聊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聊起了蛤蟆庄园,而且女孩觉得人们对蛤蟆太严厉了,所以帮助蛤蟆越狱。
加上朋友们帮忙抢回了蛤蟆庄园,最终,蛤蟆完全改变了,给洗衣妇和小女孩都送去了金子。
但是,如果没有女孩的出现,蛤蟆就不会得到理解,可能被饿死了,也回不去了,更不可能变好。我认为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出现的伏笔。
最后我想说,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去看了原著《柳林风声》,你们呢?
有没有为了看懂一本书,去看了书中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