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岩磊
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是首经典的老歌,她用嘹亮华美的歌声演绎了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这首歌是如何诞生的呢?《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详细地记录了这一过程。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但停发了给八路军的粮饷,还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围困。“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随后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毛泽东的这段话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共产党面临的窘境。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黄土高原要粮吃。毛主席率先垂范,亲自在办公窑洞前开荒,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周恩来也挽起袖子手摇纺车织线。朱德总司令四处考察部队军屯的试验田,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南泥湾。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方向45公里处,是拱卫红色政权的南大门,且这里虽是荒郊野岭,但土质肥沃,部队在此垦田既可以发展生产,又能戍边,一举两得。1941年3月,120师359旅的万名官兵在王震旅长带领下进驻南泥湾,指战员们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热火朝天地展开生产运动。
官兵们来到南泥湾后,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没有房子住,就搭草篷、挖窑洞;没有粮食吃,就赶到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以外去背粮、运盐,到山上去挖野菜,打野兽;工具不够用,就从倒塌的古庙中抬来破钟,收集敌人扔下的弹片,打造铁制农具。他们还虚心向当地村民请教学习,2018年落成的“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展出了一件这方面的实物资料。
展柜里陈列着一纸由王震签发的委任状:“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之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照顾。”朱玉环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古稀之年被聘为生产教官,还光荣地特批入伍。
经过全体官兵的不懈努力,1941年,359旅共开荒种地11200亩,收获口粮7.2万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到第二年,指战员们便实现了粮食蔬菜自由,至1943年,即有一多半的余粮可以支援其他兄弟部队。359旅成为整个边区的一颗耀眼明星,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毛主席为其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打算去南泥湾慰问359旅,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创作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诗人贺敬之为插曲填写了歌词。这首大秧歌风格的歌曲一炮走红,唱遍了整个边区。后来它被定名为《南泥湾》,再经郭兰英用甜美的歌喉演唱,其更是风靡大江南北。
如今的南泥湾仍是赛江南,且是名副其实的热门旅游景区。人们不仅可以走进大生产展览馆,回眸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还能够参观党徽广场、大生产纪念碑、毛泽东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九龙泉等众多景点,更会为沟壑出平畴、稻田十里香的景色赞叹不已,红色之旅遂演变为田园风光之行,在绿意盎然间见证自力更生的累累硕果。
202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