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恐惧」是最常见的状态,不知道该怎么办,手足无措,特别无助。
比如毫无征兆地接到亲朋好友的病危通知书,各种风险提示后让你签字,是选择治疗还是放弃治疗。如果你没有医学背景,不了解这些病理机制,再加上经济、情感的多重压力,这些突如其来的信息会直接把人砸懵。
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不该签字,这种无助感会把人推入巨大的恐惧中,陷入理性休克的状态。
每个人在这辈子都会经历一次「不可治愈」,这是通往死亡的必经之路。这不仅是对患者本人的考验,也是对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的考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种稀缺性真的太珍贵了,没人想要拿生命做赌注。但每个人也都要接受这个课题,尤其是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更是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治疗,有生存的可能,但也有可能人财两空。在患者病危尤其是出现紧急情况时,家属是慌乱的: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治疗?还有没有更好的药?这时候放手将来会不会后悔?我不抢救了,亲人会怎么说,邻里会怎么看?通常是家属越多越难达成共识。
不仅如此,患者自己在即将离开时,绝大多数情况是不能说话,很难表达的。这时会遭受疾病带来的疼痛、肢体僵硬、缺水、褥疮、肌肉强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痛苦,对这些患者而言,“自然死亡”并不人道,用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是“善终”最重要的干预措施。
面临亲人的生死,这样的场景我经历过,看着亲人的生命一点点凋落,有时候我都恨不得躺在病床上的是我,去替他们承受这些痛苦,因为我还年轻,能抗。
也正是因为患者的痛苦被看在眼里,所以在家人还健康时,对我的临终托付就是:如果病情恶化是发展的必然规律,现在死和痛苦之后死这两个选择,一定要选减少痛苦的放弃治疗。
我理解这种托付的思考方式,减少痛苦是患者的核心利益点,放弃治疗并不等于放弃「关怀」。弥留之际能有家人陪伴,还能通过医疗干预缓解病痛,这种有体面的离开,就是最好的告别,是一种善终。
既然所有人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不可治愈」,「求得好死」就成了人生修行的圆满结局。你看,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老天定好的自然规律,接受规律,并且把自己的弥留之际托付给值得信懒的人,这种生命重量的托付就是「穿越生死的生命礼赞」。
原来,这就是死亡的价值,让活着的人珍惜生命,让离开的人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