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各大媒体炒得火热的电影《后来的我们》,终于上映了。连不关心热点的我都被感染。
也终于凑了一次热闹,去看了,也看哭了。五岁的儿子一直在旁边用手机看着动画片,结束时一转脸,问我,妈妈,你怎么哭了?
哭了吗,真的没有感觉到。不经历成长,大概是不能真正明白的。
然后看着大家都在写观后感,更有很多朋友问看了之后感觉怎么样。所以随便写两句。
说实在话,蛮喜欢刘若英的,温润,大方,文艺,低调。想到要写一写,恶补此片始末。发现之前刘若英说:“我想拍一个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希望大家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想,人物刻画虽然不是很成功,整个感觉很压抑,但是她做到了这一点。
那年少清澈的爱意;
那异乡漂泊的无助;
那相互抚慰的欢喜;
那无奈错过的遗憾;
……
每一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在里面看到自己。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年少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02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同在北京的小镇青年林见清和小镇姑娘方小晓,相识于过年回家的一趟火车上。
那天,他偶然捡起了她的火车票。
她一回头,便是一眼万年。
他们的故事就此开始。
不长不短的一段归乡路程,他们彼此相伴。
类似的经历,他们很容易就成了朋友。
毕业后,身边人都各奔东西, 林见清却异常固执地选择了留在北京。
他做游戏软件,却总是不见成果;
同学聚会,看着同学或政或商,都已小有成就,唯独自己飘在异乡,辛苦打拼无果……
他做游戏客服,却被玩家辱骂,暴打;
为了生存,他在地下通道摆摊卖黄碟,结果被拘留,过年都回不了家;
晚上住在微型公寓,旁边除了沉迷游戏的屌丝,就是叫床的呻吟;
北京生活,充满了不顺、凌辱、挣扎,但他却固执坚持。
你可能会以为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北漂青年,为了梦想孤注一掷。
但最终发现,这一切的坚持,不过是因为,和方小晓认识的第一年,她满脸憧憬地对他说:
据说在北京待够五年,就可以扎根了,我新年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嫁个北京人!
拼尽全力给心爱的姑娘想要的,是那个眼神澄澈的少年,漫长青春里的梦想。
他说:我可以为了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是她,给了他一个打拼的方向,给了他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
他们在人生最青涩时相遇,最落魄时相知,最潦倒时相爱,最困厄时相守。
前段时间,阚清子生日的时候,他和男友纪凌尘的名字又被高高挂在了热搜。
起因是因为,纪凌尘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说过:他觉得,没有房子,自己还不够格,给爱的女孩子婚姻。
阚清子在一旁哭得汹涌。
纪凌尘似乎忘了,当年,她爱上他时,他也是一无所有。
当你根本不知道爱人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
分开是必然的。
03
我们总爱给人生加上很多“如果”。可人生,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多年后,重逢的见清问小晓,
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分手呢? “我们后来也会分手。”
“如果我们就是不管不顾在一起了呢?”
“那我们可能已经离婚了。”
“如果你肯相信我,陪我坚持到最后呢?”
“那你也许就不会成功。”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切不是偶然,后来的我们之所以成了我们。 每一步踩的,都是前路铺就的垫脚石。所有过去,才成就了今天的你我。遗憾是必须的,即便在一起了,也会有属于在一起的遗憾。所以不必执着失去,发生过的美好,都值得铭记。
04
即便这幸福不是我给的,也没关系。
只期待,后来的你,能快乐。
那就是,后来的我,最想的。
即便多年后,也会不甘心,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还是谢谢你,陪我走过青春岁月。
也许我们怀念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无法回去的青涩、懵懂的少年时光。也许再来一次,还是一样的结局吧!
因为很喜欢看书,当年离校时,张姐送了一本《张爱玲作品集》,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年少时光里,反复翻看了很久,记得张爱玲的一篇散文中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人生很长,一路上会碰到很多人很多事,一不留神就走散了,可是年少的我们却并不知道。
“我们”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接下来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突然记起一句歌词:“晚一点再相见吧,你刚好成熟,我刚好温柔”,是哪首歌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这一句。中年的生活很忙碌,不听歌已很久了。
没有句点的感情,遗憾也是一种完美。何必介意,故事没说完。只希望后来的日子里,有人与你:立黄昏,粥可温,捻熄灯,书半生。
勿念。
05
缘分这事,不负对方就好。
期中感触最深,也是让眼泪争先恐后畅快滚落的,和大部分朋友们一样咯,是林爸那封写给方小晓的那封信。那么信里究竟写了什么呢?
小晓:
吃什么还是家里好,那些外卖能好吃吗?一直想给你寄点吃的,又不好问见清,这些年他好像突然长大了,我知道那都是因为你。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见清也总说我什么都不懂,那年在火车站,我还以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却发现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俩走不到一块,我们也会是一家人,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家。
06
回不去的,不只是爱情。
如果说小晓和见清代表了离家;那么林爸,代表的就是回家。
整部电影,独守空房的林爸,几乎没什么表情,但见清知道,爸就在那里,家就在那里。
林见清被拘留期间,由于害怕他爸老林担心,方小晓独自假扮见清女友回到老家探望。老林对小晓说:见清初中二年(中二)的时候,我们路过北京看见卖游戏的碟,命令与征服,一百六一张。
他说爸,你给我买张碟吧。我说我揍死你。他说你要是给我买碟,揍死就揍死吧。最终,我把碟给他买了。我就想,他现在这么迷恋游戏。是不是我害了他?“
听完这段话,方小晓快步走出门,泪水迫不及待从眼中涌了出来。因为她知道见清留在北京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林见清还是穷学生的时候,像个孩子般讨着要吃老林做的“粘豆包”。他在心里发誓,要让老林过上好日子。
直到他终于挣到钱,给老林买了台液晶电视。结果,老林根本不会用,老林打电话问见清怎么用,见清总是不耐烦,教也不好好教,对父亲粗声粗气。
后来还是小晓耐着性子把他教会。
其实,他要的不是电视,而只一个借口,好把电话打给你。
电影的最后,见清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看到父亲最后没寄出去的最后一封信,林爸在信上写着:累了,就回家。
回不去的,不只是爱情。影片的结尾,见清对小晓说,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异乡人。这时恍然想起,开场不久第一次过年,放假回家的见清,对林爸说,“没有粘豆包,怎么能算过年呢”。
还有一个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的细节,是林爸家小饭馆的酒桌。第一年挤满了人,大家嬉笑热闹的就好像我们记忆中过年理所应当就该有的样子。到第二年,饭桌上已经少了上一年谆谆叮嘱小晓要慎重处对象的阿姨,另外几个中老年人唠着“老婆在澳洲”,“女儿在重庆”的家常,越来越多的人高喊着梦想背井离乡,空心化的农村,空巢的老人,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暇顾及的痛点。
后来的每一年回家。大家都掩饰着在城市里打拼的辛苦,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地想给自己一个看起来混得还不错的伪装。却在他人背地的谈笑中,被看破了真相。刘若英爱情故事没讲好,但是却是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老同学们 一面在背后说着“装大尾巴狼”的吐槽,转手又慷慨激昂的唱“朋友一生一起走”。你刚想说,这就是感情的虚伪,到买单的时候,一句真诚的“等你混好了,请同学们吃顿饭”也是真正的掏心。这才是复杂的人情,感情是真的,奚落也是真的。没有那么的脸谱化,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的事情。
再后来。见清过年不再回家,只是和林爸打着电话。用假装的热闹掩盖各自的落魄孤独。林爸家的小餐馆,从对饮老哥俩,变成一人独坐炉火边。离开的不仅是儿子,还有同辈的人。而越来越多心里想着的,已经说不出口。
到见清终于混出了个人样,说买了房子要接父亲去北京住大房子,过好日子。林爸却说,“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我的”。有多少年迈的父母,身体差了,不愿意拖累儿女,嘴上却说着“这是我家我不走,你爱回不回”。
后来的后来,林爸走了。过年没有了回去的理由。见清在北京有了家,自己也成了父亲,没有人再给他蒸粘豆包,他忙忙叨叨的料理着饭菜,背景音里满满都是妻子焦虑的关于儿子上学的抱怨。
这是真实生活,柴米油盐的日子一眼就看到了头。
还记得,十年前对父亲说的话吗?“没有粘豆包怎么能算过年呢?”可是一年一年,10年20年,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的我们,再也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吃到父亲亲手做的粘豆包;后来的我们,记得家乡的味道,家乡却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真正的文艺是硬朗、中性的,带着骨子里的铿锵,脚踏实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