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两句赵孟頫《松雪斋书论》中的话来作个引子——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语书也。又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先解释下第一句话。这第一句是说,学书要学笔法和结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也是构成单字的两个基本也是全部元素(当然,以前谈过,一幅完整作品还有章法等元素,这里不再赘言)。
初学者作品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是“站不住”,二是“挺不错的,就是不够精致”。其实导致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无非就是结构与笔法上的问题。
结构不够好,字就会“站不住”(这里站不住不只是重心不稳,字无势,也叫站不住),至于如何看字是否能站得住,那便是前面说到过的,每个字拆开慢慢细看了。每个字都沉沉稳稳,却都不够“精致”,那,通常便是笔法上缺了细腻。
(接下来的很多文章,会和大家一起聊聊点画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东西。)
文首所引赵孟頫的第二句,其实也恰说明了当前书坛的一些现象。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但实际上,初学结构为上,而高手间拼的是笔法。初学结构为上的理由是,哪怕不会写笔画,纯粹画线条,只要结构不差,好歹是个正儿八经规规矩矩的、谁都能识得的字吧?而笔画再是漂亮,结构太差的话,恐怕写出来的别人都未必能认识(毕竟书法的意义中有准确易识这一条)。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大书法家,写出来的字并不符合我们普通人的审美,甚至普通人都不认识,所以初学者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和差异都是很巨大的,前期我们先把结构把握住,效果会更加明显一些。
高手间拼的是笔法,是因为那些能称得上高手的人们,结构已不会出现问题。说实在的,书法水平高了,只要不是故意写坏,就是随手写,结构也会是比较到位的。
而用笔,却是多少年来都变而不离其宗的,无论怎样的形态变化,其根本的动作,就是那么一些。
读过两篇关于兰亭序的文章,一是说一文中几十个之字,字字精妙,却又没有哪两个相同,还有一篇也是这样,不过是说了“一”字。仔细看王羲之同学这幅大作,确实如此,这便是其用笔上的精绝了。
另一句结字因时相传,其实也阐述了今天书坛的一些现象。比如近些年很有争议的“田欧”,其在结字上,便是将原欧公的字变得更加平正了(其被抨击的原因,大多也因此而起),以其兄弟二人功力而言,我想他们不是临不出来,只是在这个时代下,在审美等方面,在字形上做了一个妥协。后来书坛有丑书当道的情况,大抵也就是因为如此。
学书除了前次所聊及的“寻、得、破”这三个阶段外,还有一种分法:第一,结构为上,用笔次之。第二,结构笔法皆重且能精熟。第三,与人笔法相拼。
那么,往后就会在讨论结构之间,开始与大家聊聊笔法的问题了。拟先出硬笔,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或是多发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