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银行圈的血统和阶级
第一梯队: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占全国金融资产的40%左右。历史悠久、国家信用保底,“金融账户是有粘度的”。但分支机构不见得安全(2014年,著名的泛亚金融诈骗案)
第二梯队:股份制银行。"招商、浦发、民生、兴业等",吸储能力差一些,所以搞特色业务。招商---信用卡业务,线下业务。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60万户)。股份银行的个人业务上,态度较好,手续费较低,理财产品利率较高。
第三梯队:城商行。前身为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商行被双向管理,一方面,行政上属于地方政府,又归银监会管理,属于各个城市的钱袋子。部分城商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实力都很强,与股份制银行差异不大。
二、银行的保障---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市场的恐慌危机就像瘟疫,它很容易传染和蔓延,在金融学里叫做“银行挤兑”,也叫做“Bank Run”(假如听说,自己存钱的银行要倒闭了,作为储户急迫的想要兑换现金,银行弹尽粮绝想要折价出售资产,但时间来不及,就要加快折价出售,墙倒众人推,最终只能破产),金融市场是关于信心和未来预期的,一旦信息收到摧毁,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引起更大的恐慌。所以我们要“事先预防,事中治疗”。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事前给金融系统打一针疫苗。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源,1933年,美国通过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批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所有的银行和存款机构都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保险,只要成员银行发生问题,保险机构就会提供救助,然后直接赔付存款人。
05年之后银行也开放竞争,共有4000多家银行,1、小银行的抗风险差;2、2013年利率市场化,银行吸收储蓄成本上升;3、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涌现,分流了存款来源。经营不善,坏账率太高可能会引起储户的信心丧失,从而形成挤兑。2015年,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落地,5月1号之后所有的存款机构,需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最高赔付金额为50万元(99.7%的存款账户都是在50万元以下)。
三、最后的屏障---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金融市场是靠信心来维系的,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都可以理解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要遏制危机就是打破预言,而金融问题的开始,一般都是从流动性开始的。
流动性的问题: 金融机构短借长贷------有变动但贷款收不回来-----造成资金枯竭----形成恐慌性抛售----释放压力和悲观。 如果这个时候可以用资产进行抵押,迅速地拿到现金,补充流动性,预言就会被打破,而这就是央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话题:历史上的银行。
历史上,银行有很多种模式,寺庙、旅馆、布庄,药铺。从这些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银行发展的基本线索:1、人流量大。只有人流量大,才能形成自己的聚集和交易,产生信用行为。2、在本地起家的银行,因为时间累积的关系,容易做成信用的生意 3、人际交互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
话题:区块链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本质“分布式不可更改的加密数据库技术”。
一般的数据库:集中式、中心化,所以它的可信度、安全度依赖于开发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区块链: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上多方同时完成计算、认证、存储的任务,然后通过一个共识的算法达成一致。区块链的技术是不依赖于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把它成为多中心的一个技术。多中心的特征就使得篡改数据几乎不可能,数据的安全度、可靠度就大大地增强了。
21世纪的石油是数据------------>数据关心安全、稳定和可靠--------->区块链-------->交易的基础是信任-------->区块链使整个人类社会撒欢的成本变得很大。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根本特征------->金融市场存在大量的中心化的信用和信息中介---------->这些中介降低了系统的运转效率,增加了资金往来成本-------->区块链本质可以更快地建立信任(比如:快速跨境支付、快速的保险理赔、快速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但需要在商业世界里发现成熟的应用场景。另外要面临各个国家的层面的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