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罗”与“般若波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心经》中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句,其中,“般若波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智慧彼岸”的意思。
我们现在把“般若(智慧)”理解成“波罗(彼岸)”的形容词,用来赞美“波罗(彼岸)”拥有大智慧。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般若(智慧)”在这里具有名词性质,用来界定“波罗(彼岸)”的特定范围,因为“波罗”与“般若波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借助“源头甲骨文”来认识“波罗”与“般若波罗”的差别
“波罗”既然是“彼岸”的意思,那么,就很自然引出了一个“河”的概念。没有经过佛法学修的人在“河”的这边,而经过佛法学修以后,人就能达到“河”的“彼岸”。
那么,在“源头甲骨文”中“河”表示什么含义呢?
上图,这个甲骨文字是“一条河”的象形。
这个甲骨图形,从“甲骨文”研究的角度被解读为“水”字。
而在“源头甲骨文”中,这个甲骨文图形的表面意思就是:一条河。但是,这条“河”并不表示显性世界中的河流。
我们在“心智玩家”自媒体中,一直在说,“源头甲骨文”并不是用于记载语言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人类传递“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的特种图示。
同样,这个“河流”的象形图示,也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的含义。
这条“河”左边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
这条“河”右边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
所以,到达“彼岸(波罗)”就是达到“隐性世界”的意思。
于是,问题就来了。
“智慧彼岸(般若波罗)”难道是“隐性世界”中的另外世界吗?
上面的甲骨文“水”字,为我们揭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完整的世界”同时存在着“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
但是,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其复杂程度远比“重叠结构世界”更为复杂,请看下图:
上图,在甲骨文“水”字左边的甲骨文“人”字,表示“完整的人”在“显性世界”中的人体,这个人体我们称之为:“显性人体”,右边的甲骨文“身”字,表示“完整的人”在“隐性世界”中的人体,这个人体我们称之为:“隐性人体”。
复杂的地方在后面……
“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是“真正我们”的载体,而不是全部。
“隐性人体”对于“真正我们”来说,就好比是在玩“虚拟现实游戏”时,一件穿在身上的“操控设备”,这件“操控设备”把“真正我们”统统覆盖住了。
上图,右边的金文“怠”字,就表示在“隐性人体”内的“真正我们”。
三、到达“智慧彼岸(般若波罗)”是佛法学修的最终目标
“完整的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由三层人体、三层意识重叠组成,上图,从左到右分别表示“完整的人”的三层人体与三层意识。
也就是说“完整的人”的同时身处“河”的两岸。
但是,不经过佛法学修的人,普遍只会使用第一层人体与第一层意识,这就好比在“此岸”。而佛法学修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能够学会使用第三层意识,,这就好比,不但到了“彼岸”,还到了更深一步的“智慧彼岸”。
《心经》首句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描述的就是对第三层意识的强化练习,“般若波罗”即是第三层意识的所在。
第三层意识在佛教中的名称很多,比如:如来藏、圆成实性、真如自性、阿赖耶识(第八识),这些名称都是指第三层意识,而第三层意识在道家文化中被称为:元神或者谷神。而在儒家文化中,就是“至诚之意”的“意”。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教人练习、使用第三层意识。
最近,心智玩家会借助《老子真经》解读《心经》,有兴趣的网友可关注:心智玩家。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