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非常漫长,又非常短暂,不知不觉中儿子就长大了,成了结结实实一个有些块头的小男子汉。从此,会把儿子喊做“大个子”。
小学阶段没有让孩子参加数学培优、语文培优,也就是没有学习奥数和学写作文。初衷是看了奥数的题目,自己都一头雾水,不会做;至于作文,认为没有定法,描写景观要观察细致、说理要尽可能透彻并讲清楚,没有更多技巧。过后很多年,再回忆小时候帮儿子做的这种决定,也无法判断对错。因为没有参加培优,所以对儿子学习的督促就没有那么紧,孩子也就没有那么刻苦,儿子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中等,从来没有好过。那个时候,总是想着孩子大了,到初中知道学习就好了,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
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所以没有在小学阶段给与孩子那么大压力,是因为自己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可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在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孩子念书的时候足够努力,可以成绩很差,不可以不努力。高中之后能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社交常识、自己愿意就可以开展有益社交。工作之后能够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民众良俗,应该就是相对成功的孩子。
小学阶段,认为能够主动、自觉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中等以上就可以了。儿子在整个小学阶段应该都远离了社会赋予教育赋予孩子的压力和由此导致的焦虑,在整个六年里,孩子大体是无忧无虑。虽然因为违反规则受过体罚,不过孩子非常善良、健忘,经常是脸上泪水还没有干就忘记爸爸施予的惩罚了。六年里,几乎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出去玩,暑假还会开车自驾游,几年间去过山东青岛、海南三亚、北京、新疆伊利、广西桂林柳州北海、湖南长沙韶山、湖北荆州恩施、河南洛阳等等,在这期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逐渐承担了旅游大件行李的搬运工作,也负责入住酒店的手续办理。
善良的品质也是一直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即使孩子因此受到惩处,也没有改变。儿子小学的一位同桌和好朋友,课堂上经常喜欢笑,不断被老师批评。有一次课堂上又有哄堂大笑,老师坚持认为是这个同学带头的,只有儿子站起来为他争辩,说不是他第一个笑,结果儿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受罚,抄一句话50遍。
社会上关于教育的焦虑也没有影响到孩子。很多时候,父母或者老师无意的流露就会影响孩子,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基本是一张白纸,播种善良就会收获善良,播种仇恨就会收获仇恨,播种焦虑就会收获焦虑。
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当时看不到结果,也无法预知结果,结果要二十年、三十年后才能知道。对不同家庭的孩子、同一家庭的不同孩子,同样的教育方法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小学阶段对孩子相对粗放的教育模式,导致儿子读初中后很长时间成绩糟糕,班主任担心孩子读不到好的高中,这种担心也传递给我们和儿子。因此小学没有经历过的焦虑和压力,初中阶段也都重新来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