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互不理解、夫妻间的互不理解、兄弟姐妹、同事、同学、朋友间的互不理解等等比比皆是。因为这种种的不理解,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误会、矛盾、痛苦等各种不和谐因素,由此,上演着一系列的人生悲喜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当我们说错了一句话或做错了一件事时,起初内心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但是一念闪过之后,就会找出很多的理由与借口来支持和原谅自己。慢慢地,我们就觉得自己没有错。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若是无相当的自我觉察能力和个人修养境界,大部分人是无法克服和避免的,就会继续在这样痛苦的深渊和为自己开脱的迷雾里沉沦下去。
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早就提出过解决方法,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如果把“知”解释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处的人不聪明、不明智,脑瓜不灵活,怎么办?跟这种人相处,也不生气,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这句告诉我们,一个有学问道德的人,不被世人所了解时,内心里却能没有着怨天忧人的念头。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有相当的警觉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