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三盗
5个人
准确地讲,5位老师。
我生命里分量最重的5个人。
第一人
不能称之为老师。
是我的至亲,奶奶。
常年与爷爷奶奶留守在家,上学比同龄人晚了些。
8岁入幼儿园,9岁上一年级,二年级留级,三年级亦如此。
入学起,考试从没高于过30分,老师和爷爷除了失望就是无奈。
更糟糕的是,孤僻、胆小、沉默寡言、脾气暴躁……。
上到三年级,家里最大的愿望就是送完小学,回家顶个劳力。
只有奶奶,从未失去她的希望,总觉得她孙子不错。
她总是能够找到理由去夸奖、赞美、奉承,从不责备、打骂、哪怕大声说话都不会。
有次在河边洗菜:“你的数学很不错,村里的某某竟然还考了个鸭蛋!”
其实,数学比语文稍好,能在30分上下。
说来奇怪,三年级留级那年,成绩一夜间翻天覆地,所有科目基本满分,至今也不清楚背后到底发了什么,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从那时起,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到高中,数学成为最好的科目,竟多次获得国家奥赛奖励。
也许是奶奶的不放弃和赞美成就了自己,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扇窗。
今天,已为人父,从事一份跟教育相关的工作。
时刻铭记奶奶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放弃,多赞美,多鼓励。
……
第二人
高中班主任。
四十出头,却满头白发。
教语文,激情澎湃又蛮横霸道,我们既喜欢又害怕。
不过,喜欢多于害怕,喜欢他的故事,爱听他的鼓励:
“我们绝大部分是农村孩子,高考就是我们与城市孩子唯一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或许是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最好机会”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坚持自己的梦想”
…
高中三年,很遭罪:经常莫名其妙地头痛,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不敢跟父母说,也没去医院检查过,怕花家里钱,一直硬挺着,至今也不清楚那时的毛病。
高中三年,又给了自己过高的压力,非得考上名牌大学不可。
意料中,高考一塌糊涂,落榜了。
父母要我打工不要再读了,重要的是复读学费交不起。
很痛苦,不甘心,但又说服不了父母,双方冷战了近一个月。
那段时间时常回想起班主任的那些话,决定跟父母赌一次。
“最后试一次,再考不上就打工去,读书花的钱以后一定会还给你们”
在叔叔婶婶的帮助下,复读了一年。
勉强上一了所211。
因为班主任的鼓励,选择了坚持。
才有机会走过一段难得的人生旅程:大学。
……
第三人
仅一面之缘。
是大学的一名图书管理员。
大学前两年过得很纠结,封闭、敏感、自卑又自尊心极强。
尤其害怕跟同学谈论家庭、动画、游戏,更不敢谈论爱情。
他们一直不知道我有过近十年的留守经历,大学毕业时家里才有的电视,从没看过动画片。
有太多的话题无法参与,唯有默默旁听或者去图书馆看看书。
大学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倒数,更加剧了对未来的恐惧,害怕没有工作。
大三下学期,决定考研,不是喜欢科研,因为那是回避现实的最好方式。
选择中科院,不是因为它的名气,只因它是中国唯一不交学费而且还发工资的学校。
考研,经常在图书馆占座复习。
一个冬天的早晨,去图书馆复印学习资料。
她瞟了一眼:“同学,你考中科院啊“,她看到了材料的出处。
”嗯“
”我相信你肯定没问题,加油“,她对我微笑。
”谢谢您“
这是大学里唯一听到来自老师的鼓励,正好又是复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
她的一句鼓励,温暖了整个冬天
后来,顺利进了中科院。
一句话,一辈子。
谢谢老师!
……
第四人
研究生导师。
一个典型的科技工作者。
一个不太受学生喜欢的博士生导师。
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认为他自私、吝啬、不世故,无情商,……。
相比其他导师,做他的学生确实有所不易。
我,一个没有科学追求而进入科研系统的人,注定要经历一段煎熬的历程。
研究生三年,不忍回首。
研一不学无术,频繁参加活动,学习成了副业。
研二无心科研,一心想着退学和干点感兴趣的事情,研究亦成了副业。
研三匆忙退出,整年不在学校,差点肄业。
即使这样,导师对我仍保持着一份特殊的偏爱。
我是他唯一可以随意挑选自己感兴趣方向做项目的学生,不是我的科研能力强,很一般。
我是他唯一没有被批评过的研究生,不是因为我做得有多好,反而违规最多。
我恐怕是中科院历史上唯一由别人代为预答辩的学生,全仗导师的通融。
研二写了篇很不识相的文章(关于科研与理想),被研究生处叫去做思想和心理工作。
很快,此事传到了导师耳里,被叫去办公室等待训话。
”我看了你写的东西,文笔不错“
我很诧异。
”没事的时候,你都可以给晚报写写专栏,……“
那篇文章,后来被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刊物上。
再后来,对于不读他的博士而走职业的道路,既无指责也不失望。
临近毕业那年,他又给我了近一万钱供找工作所用。
……
师恩难忘,感怀于心!
用一辈子回报!
……
第五人
旅日工学博士。
还有其他的头衔:亚太某协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某杂志主编,……。
他是一个很节俭的人,用的手机都是几百块的山寨机,至今如此。
或许是由来已久的生活习惯。
一寒假在其杂志社实习与其结识。
主要工作是写文章,写专业性极强的射频识别(RFID)领域文章。
很紧张、有压力、非常累,毕竟学的卫星遥感跟RFID打不着半杆子关系。
偶尔我们也会谈谈行业和技术的未来,愤青一下这个复杂的国家。
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学习成长了很多,当然也缓解了经济上的紧迫。
回到学校直到毕业,联系甚少,只是偶尔的邮件往来。
工作那年,他已离开北京去了某个南方城市创业。
那时的我,小孩一岁,媳妇全职在家,日子过得很紧巴。
但又非常幸运,也是那个时候。
他把北京三环里的房子租给我们。
名义上的是租实质是免费,每年也就交几千块钱的暖气费和物业费罢了。
极大地缓解了这几年来的经济压力。
更重要的是,因为在那里的实习,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这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因为老师,遇见缘分。
所有的一切。
没齿难忘!
……
(完)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