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清朝海军,人们就会想到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全军覆灭的悲怆往事。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前的18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福建水师与法国海军曾有一战,可惜,比北洋水师更惨,半小时内就灰飞烟灭了。
为什么福建水师如此糟糕?
福建水师,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福建水师的建立要从清朝中期的洋务运动说起。
1866年,洋务派干将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开启了建立福建水师的工作。然而就在当年,西北形势危急,清政府将善战的左宗棠调离福建,出任甘陕总督,左宗棠不希望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被耽搁,于是推选其最信任的人——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继续福建水师的创立工作。
沈葆桢到任后,立即开工建设,选址、选将,造船,培养人才,到1874年,已初步具有一支近代代海军的规模:拥有以“杨武号”旗舰为首的舰只18艘,其中15只为自己建造,3艘为外购。1879年,经清政府同意,福建水师正武成立,基地就在马尾,它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福建水师建立后,继续造船扩充实力,最终的战舰数量是26艘,官兵1100人,在当时清朝的三大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中,总吨位数排名第3,为1.1万吨。
福建海军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国产化程度高,这本是令人骄傲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也能造船舰了,但由此带来一个缺点:质量较差,十多艘主力战舰都是“木肋木壳”结构,这样的结构,经不起猛烈炮火的攻击。
马尾之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海陆两军直逼中国,其中,法国海军将领孤拨率领法国远东舰队的主力与福建水师对峙。孤拨舰队的总排量达1.5万吨,超过福建水师,其装甲防护、火炮口径、进攻武器也优于福建水师。
1884年7月,孤拔率10余艘军舰进入福州马尾军港,逼近福建水师,监视福建水师动向,福建水师遵从清政府要求,没有开炮,也未作有效的防御准备。8月23日,法军突然向福建水师发起进攻。福建水师立即起锚还击,可是晚了,停泊在海面上的11艘舰还未起锚,就被击中多艘。起锚后的舰船仓促应战,尤其是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进行了英勇的反击,但是不慎中弹,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沉没之前,舰上官兵仍然在军舰上苦战,用尾炮猛击法国远东舰队旗舰"窝尔达"号,其中一发炮弹击中舰船,炸死5名法军。
但终未能挽回败局,管带陈英、许寿山等战死,官兵伤亡达700多人……福建水师几乎全部覆灭。而法军只有4舰受伤,死伤30余人而已。整个过程只持续了30分钟。
福建水师败在哪里?
很多人说,福建水师败在装备太差,这当然有道理。前面说了,福建海军国产化程度很高,其主力舰多为“木肋木壳”结构,这种结构经不起火炮打击,在法军袭击停泊在军港内的11只舰船时,其中有几只舰船中炮即炸裂,然后就沉没了。试想,如果是铁甲船,总能经受得住几炮吧,能经受住几炮,就有还击的能力,有还击的能力,就有可能命中敌舰。所以,装备差是一个原因。
但是,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福建水师覆亡的主因应该是:战争下的“求和思维”。
马尾海战打响时,已经是1884年8月份了,也就是说,中法战争开打已经8个月了。此时,清政府不是全力应战,居然一边打仗一边派李鸿章与法国谈判求和。在求和过程中,清政府一再强调,“不可挑衅自我开”,“彼若不动,我亦不发。”
福建省管理海疆事务的大臣张佩纶,也就是张爱玲的祖父,领会精神后严令福建水师:
“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
一句话:只能让法军先打,福建水军不能先打。
此求和思想造成了二个恶劣后果:
其一,各级官员和福建水师都不认真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幻想和谈的成功,战争或可免除。
其二,法国人利用了清朝官员的和谈心理,孤拨命令他的军舰开进了马尾海军基地,与福建水师的军舰停泊在同一江面的不远处。这是对福建水师领地赤裸裸地侵略,而且,法国舰船停泊的位置,与福建水师停泊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个走几步就可以开炮射击的有效距离。不管是准,看到这种明显的侵略行为,都会很愤怒,可是福建水师的官兵们却不能阻挡,只能眼睁睁看着,因为你阻挡就是破坏和平。更可笑的是,为了表示不在意,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还派人给法国军舰送去了中国的食品。
俗话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就是这第二个恶劣后果,要了福建水师的命。因为福建水师不能先开火,只能让法军先开火,法军开火时,福建水师的11只舰船毫无准备,都还没有起锚,一下子就失去了主动,也失去了还手之力。此种状况之下,哪有不败之理。
既已在战争中,何必求和;即使是求和,也须做充分的战争准备。这本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可惜清政府与其各级官员似乎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