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8年10月)认为,协同思考能够产生理解。
什么是协同思考?
“这是一种事实层次和概念层次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是心理处理过程。(埃里克森,2008)协同思考促进学生发挥个人才智(概念性思维)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协同思考是培养概念为本的学生的量规中的一项,也是概念为本的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学生通过概念性视角思考技能和事实性知识,并从技能和事实性实例中得出概括性陈述,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实现了协同思考”。
马修·李普曼(1988)的观点:协同思考远远超出了“普通思考”的藩篱。协同思考需要个人退后一步,用更为批判性、更为宽泛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深思熟虑地达到有论据支持的概念性理解或概括。(p75)
本书作者林恩·埃里克森有一个观点,知识有两种: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者互动就能够产生理解,将理解扩大到大概念的理解,就能够产生迁移,也就是深度理解。
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没有将根本的概念理解清楚,将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混为一谈了。
马扎诺将两者分离出来,理清了概念。认为深度思考产生深度理解。反之,阻碍理解和深度理解,使得误解产生,理解变得肤浅,其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前理解和前概念,新概念没有和前概念充分整合。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偏见和人类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弗吉尼亚沃尔夫指出,自觉公开偏见可能是获得深度理解的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唯有充分探究自身的逻辑,发现其局限性,与知识逻辑贯通,使得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图式获得改进,理解才能有所突破。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将理解分为六个侧面,我私下觉得完全可以改成六个层次,唯有历经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的六个水平,既要沉入到具体的个案和细节事实之中,又要能够抽象,理解才能够获得不断深入,变成一种智慧。
黄武雄先生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指出,套装知识(科班学习的学科系统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生路,但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智慧),需要学习者融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系统,概念系统,思维方式和抽象程度。哲学的理解或许是相对根本的和彻底的。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吧,当然也可能会远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