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好友小C告诉我,她离婚了,和她的美籍华人丈夫。我有些意外。
本来,他们也曾经是大家眼中的佳偶。小C来自中国一线城市,大学毕业后在一个福利待遇很好的国有企业工作。二十五岁时,和年龄相仿的回国探亲的Kevin第一次见面。这也许是一段前世的姻缘,两家的父母原来就是朋友,只是在Kevin七岁时他的父母移民美国纽约,他也就跟着在美国读书长大。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年后,小C和Kevin结婚,并很快有了孩子,随后小C也移民去了美国。
后来的几年,我们会在朋友圈看到小C的一些生活片段,一开始夫妻俩在那里也是辛苦打拼,经常到深夜了,但他们似乎还在忙着工作事宜。但慢慢地,他们搬到了不错的房子,孩子也渐渐长大,生活看上去越来越好了,却传来了他们离婚的消息。
我问小C离婚的原因,她说和她丈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差异太大了。我若有所悟地说,毕竟你们两个在不同的国家长大,还是留下了不同的人生烙印,三观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比如Kevin更加西化,崇尚自由开放,你成年后才移民,文化融入更困难,三观更偏东方,这是离婚的原因?
“是三观差异的原因,但和你想的方向刚好反了。”小C快速地答道,接着叹了一口气,“为了孩子,没到那个相对阶层,就不要轻易移民。”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小C娓娓道来。
Kevin的父母在中国时分别是医生和老师,中等家庭,生活无忧,他在中国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从来不用为家里生活担忧,经常穿着新衣服。然而,当九十年代中期,一个亲属移民的机会降临到他父母的头上时,他父母没有太多的犹豫,就选择了携家带口移居这个陌生的国家。毕竟,在那个时候,美国和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移民去美国似乎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意料中的是,并不擅长英语的Kevin父母抵美后就不能再当医生和老师了。他爸爸好不容易才找了一份超市工作,妈妈也去了一个缝纫公司当了一个工人,最开始借住在亲戚家里,后来才搬了出来,租房而居。Kevin的生活也就在移民那天发生了剧变。原来在中国时无忧无虑的他,知道家里的困难,开始帮着家里人操心生活。中学的寒暑假,他都到餐馆打工,以减缓家里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一改以前的习惯,从来一家人都在家里吃饭以节省支出,更别说出外旅游什么的了。在美国的头十年,于Kevin家是十分辛苦的。但慢慢地,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比如他们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随着Kevin的读大学及出来工作,一切已经是苦尽甘来。
然而,那段生活还是给 Kevin 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虽然他毕业后从事贸易工作,已经小有积蓄,但他的心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放松过。
小C说道:“他非常现实,甚至有些功利,在他的眼中,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关心美国的社会政治大事,也不热衷于典型的美国生活,没有情趣,生活颇为节俭。他也看不惯我喜欢旅游,追求有些小资的生活,完全不理解。但这本来就是我从小长大的生活啊。我们像两个世界长大的人,有时,我真的庆幸,我是在中国长大的。”
我能明白小C的意思。她的爸爸在金融机构工作,妈妈是公务员。在她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家里的生活水平也就日渐提高。那时的她,寒暑假经常跟着父母全国各地去旅游,周末也会开车去海边或者山上度过美妙的夜晚。同时,自身生活的优裕也让她有余力去追求更丰富的人生。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曾经在大学暑假时去尼泊尔参加乡村支教活动。她的人生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的典型。
“其实当年kevin移民前,我们两家在中国的家境和社会阶层是差不多的,都是中产阶级家庭。但是,他过来美国,家里在社会的阶层直线下降,也就养成了今日的他。”
小C停了一会,才又再次感叹道,“其实在哪个国家不重要,要保持着在那个国家的相对高阶层生活才是关键。”
确实,对于一个青少年成长而言,他的人生态度往往取决于在他短半径的生活里他的相对生活质量和阶层高度。他对生活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与自己周围圈子的对比,也许一个乡镇里相对最富有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比大城市里相对贫困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在生活态度上更加从容和自信,尽管在绝对的生活水准来看,前者可能实际上还比不上后者。
许多父母移民,多多少少都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外部成长环境更好的未来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愿意在人到中年时去另一个国家重新适应重新开始。然而,如果这种移民是要以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新的国家大幅下降为代价,则需要父母对移民这个决定三思了。不然这种社会阶层的相对下降,不仅影响了自己,更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