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高淳,露天大排档比比皆是,小城镇的烟火气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场所,不仅便宜,实惠,且多了一项自由交流的功能。
三十年后,大排档又卷土重来。从依水而设的襟湖桥,到十字路口的南塘村,再到各个广场,宝龙,财智,悦达……有人说,世界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我对大排档卷土重来的背后原因丝毫不感兴趣,所谓存在即合理。但作为一个资深的吃货,我以九十年代仅存的味道记忆,相对如今的排档风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三十年前的人民商城门口,有一家排档,叫某某沙锅,老板虽然以沙锅出圈,但我对他烧菜的态度印象深刻。他的脚下,永远都有五六张铁锅,每每炒完一个菜,你就会听到铁锅落地的声响,伴随着他的吆喝:洗锅!重点来了,为什么有这么多锅?有人说,一个小小的大排档,没必要有这么多锅吧。其实不然,老板的的讲究之处就在于此,他把荤素分得很清楚,什么锅烧什么菜,鱼有鱼味,肉有肉香。
如今的几处排档我都已尝遍,菜品风味不聊,毕竟众口难调,但是通病不得不说,那就是窜味的问题。比如清炒地瓜藤里吃出鸡味,又或者红烧鸡里吃出鱼味。明明一张锅可以解决的问题,细节的处理,令人失望。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其实风味有南北,无非关于师承,关于门派,而真正能流传的,莫过于琢磨,顿悟。当然,无论你我置身繁华闹市,还是身居乡野陋巷。这世上的滋味,总会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