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每个人都缺一样东西。
穷人一直缺赚钱的能力,肥胖的人一直缺减肥的毅力,忙碌的人则一直缺可利用的时间。
但事实是,我们陷入了“稀缺心态”当中。
怎么理解这个稀缺心态呢?举个例子。
在《稀缺》书中,研究人员以空管员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关于父母养育子女的研究。
由于空管员的工作每天都存在差异,时常面临高压状态,因此他们的认知负荷会根据不同情况产生变化。
在天气恶劣、飞机数量多的日子里,他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确保飞机的安全降落,这种高压状态使得他们的养育子女水平降低。
相反,在飞机数量较少、工作压力相对较轻的日子里,他们的养育水平则相对较高。
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空管员在轻松的一天后表现得像个“中产阶级”,而在一天劳累之后则像个“贫困人民”。
我们可以从自身找到类似的体验。
当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我们期望能在家中安静休息。
然而孩子们却在看动画片,虽然电视声音不大,但足以刺激到我们疲惫的神经。
我们尽量以温和的语气请求他们关掉电视,但他们却回应说,这是他们看动画片的时间,而且他们已经完成了作业。
我们曾承诺过,如果他们完成作业,就可以在这个时间段看电视。
我们犹豫了一会儿,但噪音仍然让我们感到烦躁,最后我们忍不住大声怒斥:“赶快把这个破玩意儿关了!”
事后,我们又会为此感到内疚。
我们也并不想对孩子们这样,但当时的情境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况与那些劳累一天的丈夫们类似,他们下班后面对妻子时更容易发脾气,尽管他们在平时是温和的人。
生活中,种种陷入这样的情形都是因为他们陷入稀缺心态。
即人们认为他们的时间、金钱、资源等都很有限,因此会表现出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关注和担忧。
这种心态会导致人们更加焦虑、紧张、贪婪和自私,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就像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书籍中所说,“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视野狭窄,只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忽略其他重要条件。
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却常常隐藏在管子外那些被忽略的条件中。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叫作“管窥效应”。
就像缺爱的女生,很容易遇到“渣男”,陷入恋爱脑的管子当中,无法判断其他方面。
缺乏资源的人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讨好他人、攀附关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提升自身价值才是获取资源更有效的方法。
而缺钱的人,容易陷入债务当中,积累越来越多的利息而入不敷出,一直是缺钱的状态。
种种现象,似乎都在遵循一种规律:稀缺心态产生——想摆脱稀缺的焦虑——陷入管窥心态——进一步的稀缺,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可能有人会说,提高自控力就好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词“带宽”(此处不是宽带哈)。
“带宽”衡量的是我们的计算能力,也就是我们集中注意力、做出正确决定、坚持计划、抵制诱惑等能力。
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脑处理事情的能力容量。
稀缺心态会耗尽我们的带宽,这对我们行为的许多方面都有负面影响,比如我们的耐心、宽容、注意力和奉献精神。
所以,想减肥的人一直减不下来,因为没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减肥,有其它事物干扰着;
经常加班的人一回到家就控制不住发脾气,因为一天的工作已经让他精疲力尽,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保持耐心;
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容易暴饮暴食,因为失去了自身的理智控制力从而容易忽视饮食习惯;
穷人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但却一直赚不到钱,因为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规划更长远的赚钱方式,而是以短视的方式解决当下的温饱问题。
虽然稀缺心态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的益处:
例如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的效率提高,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赶作业,还是在职场中赶项目进度。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由于我们忽视了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太有成效。
比如,一些长期的重要事情,如阅读、身体锻炼、定期体检、与他人交流和思考,这些可以真正改变命运的事情可能会被忽视。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确保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留有足够的空闲时间。
这样可以留有余地思考,避免陷入紧张的稀缺心态。
而不是在一条走不出去的胡同里一直打转。
最后,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稀缺心态并利用好它,成为它的主人,而不是变成它的奴隶。
最后,愿你我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掌控情绪,看清生活,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