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爱因斯坦
爱学习的不一定会学习,学习实在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习这件事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更是将众家知识整合成自家体系的唯一途径。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我们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感,害怕被他人超越。我们知道无论如何都要学习,可又陷入新的困扰:不知道学习什么;要学的东西这么多,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学;就算开始学习了,又不知道如何学;一样是学习,为什么别人比自己学得好。
缺少“分享”,我们会难以形成系统经验,也就无法高效地持续行动和赋能他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我早知道”到“我已做到”,世界上最快的学习是边学边用。
学习之前,先问自己,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不要爬到了梯子的顶端,才发现搭错了墙头。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学习效果不佳,因为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只是听别人说什么知识有价值就去学什么知识,或者欲望太多,定下了太多人生目标,因此觉得什么知识都需要,从而什么都在学,但由于精力有限,每一项知识都只是“知道”,而远远未能“做到”,更不要谈养成对人生目标有价值的新习惯了。
如果说有什么高效阅读的秘诀,只读你需要的章节就是其中一个。因为高效阅读,不在于效率(你读一页书多快),而在于效能(你读的都是你需要的)。
萃取章节就是用“匹配需求关键词”的方式,首先阅读目录、前言和附录,判断哪些章节可能跟我们的学习目标有关联,再去深入阅读。
总之,开始阅读一本书,千万别一头扎进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字,那只能说明你是知识“受虐狂”、知识的“奴隶”。要选择做一个国王,书本就是你的臣子,当你有问题时,则召之来,当发现它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时,则挥之去。只看书里对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只问关键问题,而不是听臣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絮絮叨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不要做知识“受虐狂”就是指,不要看到任何有道理的话都收藏,也不要看到书上写的知识就顶礼膜拜、誊抄、下载。请你想想,如果一个知识对于你行动没帮助,记下来又有何意义呢?
哪怕是有用的知识,如果你没有(使)用,它就没有(作)用。
当你阅历不够时,是没办法用大脑想清楚高于你思想层次的知识的。例如,一个小孩子不懂什么叫爱情,即使他背下了很多爱的箴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当他长大后体会过初恋甜蜜、离别痛苦等情感之后,他才能逐渐明白爱情。
在接收反馈时,仔细听反馈者讲完,别猜测、别反驳、别当耳边风。如果你按捺不住想回应,那就动笔把对方的话记下来。
你看不懂一本书,问题可能不是出在学习方法上,而是出在你的阅历太少上。
千万不要画了几本书的思维导图,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在学习了,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百科全书的编辑,根本无法成为知行合一的学习者。
很多书只是将一堆文字印在纸上而已,并不是每本书里都有“黄金屋”。
在分享时,具体的例子能加深听众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而且让他们更容易记住。
故事的核心是“意外”,而体现意外的方法就是设计变化与转折。
如果你读的书没有价值,那无论你的阅读能力有多强,得到的思想也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当你开始学习后,不仅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你的目标,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因为你而改变,过上更好的生活,乃至多年后,你所在的城市(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因为你而变得更美好。
如果能从不如意之事中学到东西,就不算失败。要努力从不如意之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不如意不叫失败,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当我们面对失败时屈服了,那我们就真正失败了。
书只有在阅读它的人手里,才是幸福的,而不应待在书架上堆灰。
学习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深入研究透一个主题,会有很大的进步。人是可以持续进步的,作者刚开始也是一个小白,学习并实践,用了十年,阅读了几百本书,获得了各种荣誉和成果。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才是知识的价值。
我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纠正了以前的一个读书习惯。学以致用,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才会变得更好。每一次小的进步,都会带来更大的进步。纠缠了我半年多时间的一些疑问,我在书中寻到了答案,这是读书的一大好处。使用知识,是体现知识的价值。分享知识,是体现人的价值。让自己更有价值,为爱学习的人赋能,给别人带来更多帮助,努力去分享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