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哀在于聪明的太晚,衰老的太快,如果早十年,肯定有很多和我一样,不会选择现在的行业,不会选择现在的职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经济衰退期内才能看清一个人的赚钱能力,看准一个行业的盈利能力。
中国经济增长从14年开始,逐年稳步下降,恰逢网络零售的异军突起,这让实体批发零售业屋漏偏逢连夜雨,遭受双重打压。通讯零售行业已是落日黄花,我所在的五六线城市的店铺大多数都在捶死挣扎。
如果早几年,我能明白经济周期和哪怕懂得一点宏观经济知识,自己也会提前早做转型,而不会遭遇硬着陆的阵痛。
宏观经济研究对行业进行了两种简单的划分,一种是周期性行业,即哪些对经济状态的敏感性超过一般水平的行业。比如汽车等耐用品,还有原材料生产企业。
另一种是防御性行业,对经济周期不太敏感。防御性行业包括食品生产和加工商,药品加工厂和公共事业单位。所以,当前处于经济衰退时期内,这些产业的业绩就会超过其他行业。
以上来自投资学的观点只是最近才接触,所以深深体会到学识的重要性。因为,学识渊博可以让你看到未来,遇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因为有了预见,你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面对同样的变化,一个有所准备的人和一头雾水的人肯定是两种人生结果。
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以我所在的末流城市观察,还是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可以逆势生长,尽管我们已经无法快速赶上,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思考。它们包括一下一些店铺:
小型餐饮企业。
以前去武汉同学家,长辈说了一句话记忆深刻,行业做遍,不如卖饭。用武汉话讲出来就更溜。确实如此,在这一两年,敢开新店的大多数是餐饮类型。
在餐饮业里,以三种店铺生命力尤其旺盛。一种是小型面馆,面积在100平米以内的。另一种是饮品店,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奶茶店。在夏季,几乎隔几天就有新店开张。最后一种是蛋糕店,尤其是本身有连锁经营的蛋糕店,几乎在任何地段都可以经营。
连锁超市。
以我所在的城市,最近三年里几乎每个连锁超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另外一种是小型便利店,扩张的规模更是惊人。很多店面都选址在人流量大,租金很高的主街道两旁。
药品连锁店。
药店是仅次于超市连锁扩张规模的一个类型。在一条不到500米的街道上,甚至能开上三家到五家药店,只能暗暗佩服药品的暴利。而且,这些药店做活动的力度也是很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冲着送鸡蛋,送水果去买很多常备药和补品。
娱乐体验企业。
最近两年的春节,发现出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每天都有人晒旅游景点的,泡温泉的,滑雪的。当然,电影院也是逢年过节必备的精神午餐。
房地产业。
尽管房地产在大城市已经很多年的成熟产业了,但是在我所在的城市也是最近两三年茂盛起来的。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先后有上市企业入驻,包括恒大,碧桂园,万达,这才让我切身感觉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步伐。据听说,这些房企都还卖的不错。
知识付费。
以我所接触的,大的有学而思,知乎,荔枝,喜马拉雅,得到。小的有小密圈儿,一块听听,还有一大把记不住名字的平台。仅我个人18年在得到消费了至少有四五千元。得到的一个付费专栏199元,热门专栏的用户达到二十万,背后的收入是可怕的。
考试,图书。
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两年参加各类资格考试的人群越来越多。去年参加了一个证券资格考试,报考人员爆满。这些专业资格考试只是考试大军的一部分,还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因为各类资格考试和知识付费平台的兴起,似乎全国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呈现了一个井喷的景象。尽管,对书籍等文化品的消费在大城市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
教育培训市场。
已经有专业研究报告过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广大,但是最近两年才真的体会到。各类针对学生的培训学校,补习班真的像笋子一样冒出来。市中心,中小学校附近的培训学校是一个挨一个。中国家长对学生高考的重视不是现在形成的,但是培训市场专业化确实是最近两年被精细化和规模化的。
微商。
微商在中国也是经历了从新奇,到丑化,到憎恶再到接受的一个过程。事实上,我所接触的人群里,有很多做微商月收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成功人士。
当然,还有很多没有提及的行业和职业。比如快递行业,尤其是大街小巷的收揽快递的车川流不息,就可以看到行业的节奏。这还不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外卖送餐的队伍,另一个是专业经营同城快递和跑腿的个体。
所有的规律都是在事后看出来的,对于深处其中的人可能多半也是迷茫的。对于行业的选择,对于职业的选择更是如此。除非哪些具有穿透未来能力的人,也就是哪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非常强大的人。要想比别人更聪明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学习,多思考,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