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鸟雀高歌的黄昏
已进腊月,天气很冷,不戴口罩帽子会冻脸冻耳朵。冬至以后天色渐长,下午五六点钟的夕阳西下,顺便把附近的云朵染上浅浅的橘红。
公园小路的拐角处高高的杨树林中,有一处乒乓球台场地。在这个冬天的黄昏,另一种音乐盖过了乒乒乓乓的声音。在高高的杨树顶上,停着一大群喜鹊和麻雀。
它们的叫声响彻了一方天际。是在唤孩子归巢、提醒同伴回家,还是在向夕阳致敬?让我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走出很远还能听见那片鸟鸣。不是鸣啾婉转的清脆,而是混成一片的交响;不是清晨露水的那种清凉,而是如黄昏的一道晚钟苍凉又悲壮。
天边一轮早早出来的不太圆的月亮,时而掠过一两只落单的鸟儿,穿着黑棉袄戴着帽子的路人双手插兜匆匆而行。是的,冬日的黄昏,寂寥而不萧索。
育——耐挫力
现在经常听到人们说应该多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耐挫力,恕我不能苟同。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其实孩子从来不缺少挫折。从小长大要学走路、吃饭、上学,面对各种挑战。孩子不缺挫折,缺的是成功的感觉。
耐挫力,可以称为“心理韧性”。打个比方就像松紧带,要保持它良好的弹性,就让它时松时紧。如果一直紧,就会崩断。成功的感觉就是“松”。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功课越来越难,永远没有松的时候。家里给他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开心地笑,让他知道自己也有很多优点,让他知道自己被父母爱着,这就是“松”。这样松紧带就能保持良好的特性,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在家里也吼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这么晚了还没写完作业?”让孩子感觉不到成功、自信、轻松、愉快,孩子就会崩溃。
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孩子好一点,让他在学校里的压力可以在家里得到缓解,而不是一直绷着,直到一天弦断了,人傻了。
从育儿想到育己,作为一个中年女性,我迫切需要用带娃的手法把自己“内在的小孩”再养一遍。不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在情绪的漩涡里打转而置之不理。
就像我的孩子难受了,我抱着他轻轻说:“我知道你很难过,我陪着你。”
当我们陪着“内在的小孩”走过情绪,他会变得快乐平和,也会在面对事情时有更大的勇气。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耐挫力。
说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现在卷的不是孩子是父母;耐挫力不强的也不是孩子,是父母。
我们受不了别人说我们无能教不好一个孩子,我们受不了孩子考试不及格让自己很没面子。
所以,从提高自己的耐挫力吧。对自己也好一点。意识到苦了,就给自己来点甜,及时犒赏自己。
一个心理学家都说了:“我不允许自己每天不开心半小时以上。”咱是普通人,半天行不行?上午不开心,下午就去转念,吃点好吃的,玩点好玩的。
做个轻松有趣的父母,孩子也会感谢你。
感——雨果带来的触动
1862年,雨果在校订《悲惨世界》时,突发奇想,决定每月两次,请12名穷孩子来家里饱餐一顿。从此,雨果家里就建立了一个“穷孩子晚餐”的传统。
雨果的遗嘱:
上帝。灵魂。责任。这个三重的概念对人已够了。我以此而生。我为此而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是上帝。
雨果说:“假如一个作家只能为他自己的时代而写作,那我就得折断我的笔,放弃写作。”
在《悲惨世界》里,雨果说:
世间就有一种人像虾子一样,不停地退向黑暗,他们不思前进,只是回头看生活,阅历只用来增加他们的扭曲形态,而且越变越坏,心肠越来越污黑丑恶。
悟——关于写作
看到作家叶兆言对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的一段回忆:“祖父到了80多岁,每天坐在那写东西,老人给我的一个印象,包括我父亲,就是坐在写字桌前。所以我成为作家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坐在那儿,那个背影很重要。”
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坐在那里的背影。
这也对我震动不小。每天想着怎样写出好文章,却忘了首先要做到的是把心沉下来,坐在板凳上踏踏实实地写起来。
作家余华也说过:“写作的第一步是先让屁股和板凳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