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五十七
原文
杭州布衣吴颖芳,字西林,博学多闻,尝自序其诗曰:“古人读书,不专务词章,偶尔流露讴吟,仅抒所蓄之一二。其胸中所贮,渊乎其莫测也。递降而下,倾泻渐多。逮至元、明,以十分之学,作十分之诗,无余蕴矣。次焉者,或溢其量以出。故其经营之处,时露不足;如举重械,虽同一运用,而劳逸之态各殊。古人胜于近代,可准是以观。”予尝试武童,见有开弓至十石而色变手战者。晓之曰:“汝务十石之名,而丑态尽露;何若用五石、六石之从容大方乎?”颇与吴言相合。西林与杭、厉诸公同时角逐。及诸公俱登科第,而西林如故也。故咏《笋腊》结句云:“回头看同队,一一上云烟。”又,《答客至》曰:“田间住却携锄手,来与诸公话白云。”
译注
杭州平民吴颖芳,字西林,博学多闻,曾自己为自己的诗作序说:“古代的人读书,不是专门追求词章,偶尔流露出的讴歌诗吟,仅仅是抒发他所储藏的一二而已。他们胸中所储存的,渊深莫测啊。依次接下来,倾泻而出的慢慢增多。等到元代、明代,就用十分的学问,作出十分的诗篇,没有多余的蕴藏啦。次之的,有的因其度量已满而溢出。所以他下功夫的地方,经常露出不足;像举起沉重的器械,虽然同样的运用,而劳累闲逸的形态各不相同。古代人胜于近代人,可以此为准来观看。”我曾考试武童,看见有开弓至十石而脸色大变手颤抖的。明白地告诉他说:“你追求十石弓弩手的虚名,而丑态尽露;怎么不用五石、六石的弓弩可以从容大方啊?”这跟吴颖芳的话十分一致。吴西林与杭世骏、厉鹗诸位同时竞争功名。等到诸位都登科及第的时候,而吴西林依然如故。因此咏诵《笋腊》诗最后一句:“回头看同队,一一上云烟。”意思:回过头看看一队同行的人,一个一个都升上高处去了。又有,《答客至》诗句:“田间住却携锄手,来与诸公话白云。”意思:在田间停住拿锄的手,来和各位说话聊天。
吴颖芳(1702—1781),字西林,自号树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卒于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年八十岁。【补疑年录作生于康熙四十年,卒年同,年八十一岁。此从疑年赓录并参《清史列传》】出身商人世家。
武童试是科举考试制度之一,乃武科初级考试。
十石,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汉弩分1、3、4、5、6、7、8、10石诸种。其中10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射程抄可达约400米。这就是说,要拉开大黄弩上弦,需要5、6百斤的力量。
杭世骏(1695—1773),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厉鹗(1692年6月16日——1752年10月17日) ,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