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 我时时都在接受旁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引人发省、促人进步,从几天前的会上再次听到“三牛”精神,到这几天再次意识到从旁人身上再次领悟“三读”理念的重要性,真应了那句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身边许多人掏出手机,打发时间地刷着新闻、刷着抖音、闲聊微信,旁边座位的L姐挪了挪笔记本的位置,翻开了压在其下的书籍。我也是低头刷手机群体的一员,余光感应到了旁边动作的变化却并未在意。回完信息间隙抬头,发现她握着笔,像迎接高考的学生一般沉浸地记笔记。面前的书上密密麻麻画满了横线,几处文字间烙下了她的笔迹。我想起几年前的J姐,只要是与她一起参加的会议,会议开始前她总是在最后一排,埋着头,写着字。她们认真的模样将她们与外界隔绝了起来,烦躁是别人的,安静才是自己的。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总有人会想尽办法沉下心去做自己的事。会议开始前埋头学习的两位姐姐如是,毕业后仍泡在图书馆的人群如是。就像钱歌川指摘常人习惯用“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来装饰不爱读书的心,人们从外界找理由不过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愿意。成年之后,有多少人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很快靠近人生的天花板。幸好世间不缺安于现状的人,L姐和J姐皆在奔跑,在这个世界上亦还有许多人在各自的赛道里奋力奔跑。
Z君从旁边走道出来,手里拿着书,我顺手接过翻阅了起来,是一本写满了数学公式的理论书籍。Z君害羞地说,下午容易犯困,带本书翻翻能用得到的公式,演算演算,是驱逐困意的有效招数。我想起每次从他工位旁走过,他总是低着头在草稿纸上画图、演算,笔下的公式长出了翅膀,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引导。对付无聊和犯困的办法有很多,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浪费时间的方式,少数人才会利用一分一秒去建筑梦想之塔。
我们只看到了有人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还逻辑清晰、幽默有趣,只看到了有些人一开口便用歌声、用嗓音吸引了耳朵,只看到了有些人一发言就像将古今名著搬了出来、句句名言,只看到了有些人阔步走向领奖台的荣光,却看不到他们埋头苦学、苦干的艰辛。他们不是天生聪慧,不是天生优势,他们只是在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辛苦,在应该成长的年纪选择了沉淀,自然会在茂盛的年纪开花、结果。
他们低头认真的样子,真美。我亦向往,我的每一次低头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