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诗”指的就是《诗经》,大意是说:不学《诗经》,怎么敢开口说话!
《关睢》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据说由孔子编订而成,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500多年间300多首诗歌。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睢》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别看《关雎》这首诗短小,可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以“风”开篇,《国风》又以“南”为首篇。《关睢》又恰恰是《周南》的第一篇。因此可以说,《关雎》在整个《诗经》中处于开篇统领的地位。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就是在讲一个“君子”对一位美丽贤淑女子的思念和追求,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水岛之上,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一位小伙徘徊其中,不停地向对岸望去,那里有一位勤劳美丽的女孩正在水边采摘荇菜。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它们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
女孩美好的样子,使小伙子心旌动摇,立即上前追求,却被女孩羞涩地拒绝了。
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小伙子一树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但却求之不得。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伙子相思难捱,辗转反侧都不能入眠。思来想去,他决定采取措施再次对心仪的姑娘进行表白。
第二天,小伙子又来到河边,对着美丽的姑娘拨动起了琴弦。美妙的琴声,在清晨的薄薄白雾和细微水波里,婉转动听,和着关雎的清脆鸣叫,夹在微暖的风中,流向女孩采摘荇菜的地方。
最终,小伙子用独特的表白与浪漫情怀打动了姑娘,迎娶她为美丽的新娘。婚礼上,击鼓鸣钟,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开始。
《关雎》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淑女,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相思想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在河之洲、左右流之的不可得。《关雎》正是有了这段“不得”,整首诗一下子鲜活丰富起来。
整首诗开始于美好,结束于喜庆,给人以圆满之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也被认为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用来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满。
《关睢》这首诗得到孔子的大力推崇,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巨大,一提及那条河流,那座沙洲,还有那排荇菜,那只雎鸠,就仿佛嗅到了爱情的滋味,如水诗韵。诗中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已经成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经常吟诵的经典名句。
而那个窈窕的姑娘,带着先秦的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的鸣叫与水草的鲜绿,走过了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明代的长河落日、清代的小桥雨巷,还走过了每一个清晨的细雨与黄昏的飞雪……一直,走进每一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