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最大程度影响我们的,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习惯。而习惯的集合就是我们的人格和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感知。而思维惯性是我们最大的习惯。这七个习惯涵盖了生活的个个方面。从个人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到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生活的原则,再到我们如果通过不断地更新,重新更新自己,既灵活又稳固。
习惯
习惯(habit)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
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积极主动
刺激和回应之间,使我们选择的自由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明白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然后,改变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的感觉,关键是,方法是什么?很多时候,有的东西是我们的痛点,反反复复,还是雷区。一次次,我们为同样的事情感到愤怒。作者提到的想象力,给了我很大启发。这和冥想的原理有关吧。我们想象回到当时的情景,重复回放,终于认清,是什么样的思绪引起了我们反映,然后在想象中修正它,直到心平气和。当我们能做到掌控自己,才会越发有安全感
以始为终
作者说了个人独立的四个方向。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我觉得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人,有确信的价值观、原则而不为他人而动摇。从内心感知到自己使命,并且对生命存在以及平衡有感知的智慧,最后有行动的力量。这是非常完善的人格。
先学会领导自己,然后才是管理自己
当我们能树立起自己的原则和使命,我们就用右脑去改写自己的剧本。其实这一章,是我最困惑的的地方,个人的使命那么容易找到吗。仅仅通过,想象我们葬礼的情形?那只是我们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吧。而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关于热爱吗?那应该是我们能体会到,应该是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感受吧。
要事第一
确立角色,制定目标,安排进步,留出空余 和谐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这是一个建立在自我使命之上的时间管理方法。也让我们把整个人生的目标平衡到每周的安排中来。
知己知彼
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自传式回应”( 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发现自己虽然知道要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出于一些惯性上的懒惰,或者所谓的无知的善意,经常会自以为是或者好为人师。习惯真的挺害人。。。
双赢思维
成熟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产出/产能平衡的深度表现.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作者提到了,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还有,有时候关系的好坏比道理更重要
统筹效应
要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统合综效,关键是首先实现个人的统合综效,个人的统合综效在前三个习惯的原则中都有体现,这些原则赋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变得开放、坦率,不惧风险。只有将这些原则内在化,我们才能有双赢所必需的知足心态,才能真正做到“知彼解己”。
其实很多的无效的竞争和心理损耗,都是因为内在的匮乏引起的。
不断更新
身体 社会、情感 精神 智力
营养、锻炼、压力调节 服务、移情 统合综效 内在安全感 确立 坚持 学习 思考价值观 阅读 想象 规划 写作
增进内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坚守原则,肯定自我;与人为善,相信人生不止输赢两种抉择,还有双方都是赢家的第三种可能性;乐于奉献,服务人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不太能理解奉献和服务的力量,可能和作者的宗教信念有关,也可能是我不懂
其实所谓幸福,就是,时时刻刻,我们都知道,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