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作为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蕴含诸多美感:悲剧之美、人格之美、理想之美、力量之美。其中最令勇者称道的当属力量之美。
力量之美,体现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在九旬唐雎智勇双全的对抗,在荆轲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更在普通群众对正义的追随,勇士对自我价值观的坚守,对自己生命的全权支配。
正如陈涉起义时,徒属对举大计一事的“敬受命”,田横自刭后五百门客的集体自杀。其中固然有陈涉、田横对群众的心理鼓动作用,但这些未在历史上留名的小小徒属作出的选择,不正是一种追随正义的力量吗?
《史记》中更为人称道的例子,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在四面楚歌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从八百减至二十八骑,竞无一人兵变叛离全部至死追随。“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西楚霸王的光辉魅力,而更多的是一种力量,那是群众追随正义的美丽。
从无名群众回到个人,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以愧天下后世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军者;石奢李离为坚守自己追求的道义而自刭,无不体现勇士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对自己若奉行的道的坚持。
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成就于勾践的个人信仰。卧薪尝胆只为提醒自己“汝忘会稽之耻耶”,折节求全以巩固民心。这种坚守自我价值观的精神力量,也许正是《史记》荡气回肠之处,保全其人心的至真至美。
但《史记》最惊心最具力量美感的地方,是勇士们对个人生命的态度,对自己生死与否的全权支配,献出生命时的决绝果敢。
侯生为表达为魏公子送行的忠心而北向自刭、孟尝君一门客惭而自刭,赵括母亲向王请求儿子兵败后不受株连而苟且。三个人两种对生命的取舍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生命的态度并非不重视,况且历史上也从不缺少贪生怕死之鼠辈。但为何“自刭”、“自杀”等词在《史记》中出现的如此频繁?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促使他们做出献出生命以明示气节明示忠心的选择。这种悲壮淋漓尽致体现出力量之美。而此类忠义之士如伯夷叔齐等在《史记》中不在少数。但不得不讴歌的当属屈原。
屈原,集三种力量之美于一身。他一生与腐朽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即使遭谗言被疏远被流放,即使渔夫劝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他仍坚守内心坚守自我,著《离骚》抒忧愤,表达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而对自己的生命,他选择“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用最珍贵的生命,以寄托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贵族风骨。这正是《史记》所赞美所讴歌的精神力量,后世读来品味至深的美学感应。而群众对正义的追求,便是司马迁的记载,端午节给予的缅怀。
力量之美终来源于人性之美,是历史的绝唱,更是不倦的追求。
后续
这篇文章是用来做课堂分享的素材,高二第一次上讲台,感谢老师给的机会。
我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够心大淡定的,结果,在上一个同学在讲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进入发抖发冷,心不在焉状态。
本来想给同学们讲讲我深邃的思维。但是嘞,这篇文章吧,说实话没什么思维。 完全就是“思考不够,论据来凑”的完美诠释。 所以我就给大家分享了很多史记里的生僻故事,觉得对于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同学来说,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受到好评的。
唉但是,由于我每讲完一个故事就会说一句“这是很有力量的”,后来同学告诉我,她只记住了那句“这是很有力量的”。
拜托,我本来自我感觉很良好的。
因为我是做分享的最后一个人,老师在课堂上说,“上来讲的同学收获是最大的”。可能他觉得怂如我这样的同学的确需要平台来锻炼一下。
但是,我认为他在表扬我。
优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