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记1》里,我记录了这些年来自己的学习与从师经历,我想只有当学生准备好自己,才可以遇见好老师,因为教与学绝对不是单线程,一定是师生双方互相磨合、配合、整合的过程。
小时候,我总觉得老师就是对的!现在我站在讲台上,告诉我的学生们我讲的也未必对!小时候,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现在我告诉学生可以不那么听话,要有自己的声音;小时候,我觉得老师都是好的;现在却发现老师们也是良莠不齐,甚至很多人不配。因为老师这两个字的含义太深重了,什么是老师?老师就是那个他老了,你也把他当成老师的人。我敬重每一位我遇见的老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一般,我也会转念欣赏着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他只要站在讲台上,他就有高于你的一部分!这叫做谦卑。
小时候学教科书,手到擒来,没有任何难度;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开始对艺术感兴趣,比如:绘画、陶艺、咖啡、拼布等,这些都是艺术,生活的艺术。而且随着接触艺术的时间不断增加,越来越发现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揭开一个角落,那剩下的未来会给你惊喜无限。
2020年8月20日,我很意外地成为了LC老师的学生,和他学习朗诵,到今天已经快四个月的时间,一直以来想写点什么来记录这段学习经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被指导过程都给我带来很多感动与感悟。下面我就来仔细回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8月20日——9与7日:守
半个月里,完成11次朗读练习,为什么不叫朗诵,是因为我根本不会“诵”,只是“读”而已。从感觉上来看,很紧张,口开心不开,而且特别想去模仿别人,反而失去了自己。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语气平、语速过快,无法慢下来,这个时候才知道,“慢”居然是需要学习和攻破的!师父给我的评语是:状态要松弛下来,拉长声音的影子;语速降低,注意重点词和结束词的重音;“诵”有“诵”的味道,要读出来这种感觉。最重要的一句评语:我发声,我存在!这段文字我称之为“朗诵学习半月谈”,师父每一次的点评语言不多,但是字字珠玑,句句确凿,深受其益。
9月8日——10月21日:继续守
截止10月21日,学习朗诵两个月了,这一个半月里,主要练习放松和节奏感。努力破除口水多、嗓子紧的障碍,在这个阶段里,特别有感触的是10月19、20日两天里练习一首诗歌10遍,最终交上了作业,师父终于表扬了我,说我有进步了。总结起来,就是要多听多体会,在注重方法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继续注意节奏感与放松练习。
10月22日——12月19日:破
在这段时间里,诗社里的两位老师因为临时有事,我作为替补,师父让我代替她们录了音频,第一次还好,诗歌属于我的风格,但是第二次周梦蝶的那首《冬天里的春天》,着实地难为我了,周梦蝶的诗本身就很难读,加之古风十足,师父丢给我一句话说:徒儿,你就按照读古文的感觉去读即可!我读啊读,读了十几遍,幸好春玲发给我一份音频供我模仿和熟悉节奏。稀里糊涂交差以后,师父批阅:【今天读诗多听了几遍,进步真的很大,有韵味。注意一个问题:整体诗的几个段落结尾,音调要有变化,增加一些节奏,就更生动了。】我带着师父的评语回听,猛地发现口水没有了,师父说是因为我的气息够了,原来,心打开了,气息也就通畅了,这就是大道理啊!虽然还不够好,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在路上,有师为伴,足矣!
快到新年了,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对师父的教导之恩,他曾说过让我给他画一幅卡通头像,我便认认真真地画了一幅,配上一本《读》,送给他再适合不过,因为读就是他的使命,而我有幸成为他的徒儿。此时,礼物已在他手里,他留言对我说:能画出这么暖暖的画,你真是佛系徒儿……午后阳光下,一杯茶,品味老照片,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