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读书笔记

7.13《文心》 /写作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p27

----------《文心》

很多“演讲稿”类的文章就是“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没有让读者感同身受,只是空洞华丽而已。

这样的文章也许读了一时会激动不已,但总觉得是一种情绪,就像水流过去一样,过了就过了。

而让人感动的文章一定是“感同身受”。

这种感动平静朴素,是每个人身边的“你、我、他”。

汪曾祺老师的《职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初读平淡,只是描写一条街上的“吆喝声”。

这吆喝声中有收旧衣的中年女人“脆的像牙口极好的人咬脆萝卜”、

有异乡讨生活的人反复的无奈:“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在街上走来走去的异乡讨生活的人,每一声吆喝里都有回不去故乡的黯然。

有讨生活的老者在暗夜中徘徊,吆喝叫卖臭虫药、跳蚤药,从天色黯淡的黄昏到夜深,低沉苍老的叫卖声回荡在街头巷尾。

而反差鲜明的卖杨梅的苗家女孩,有着亮丽和火热的青春,却担负着苍白而沉重的生活,她们“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秀气的小姑娘,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但能够走出单调乏味的深山,来到昆明街头看一眼城市的繁华,也是跃跃欲试的快乐。

在末尾出场的一个小男孩,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稚嫩的嗓音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在每天的发面、烧火、蒸糕、打饼、卖糕的循环中,小男孩变成了“小大人”。

比他小的孩子追着他,把他吆喝的“椒盐饼子西洋糕”改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他也不生气。

在他心情好的时候,看看周围无人,猛地喊出”捏着鼻子吹洋号“,这一瞬间,他回到 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天真。

这种反差,让读者,潸然泪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