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阅读
语文教学的要务是培养读书的“种子”,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的三个学段,分别提出5万、40万和100万字的阅读要求,通过语文教学中课文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来实现一带一、一带多的,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实现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一个人自然的阅读,从选择书籍开始进入阅读,对阅读产生反应,然后开始新的书籍选择,再阅读,再反应。引导孩子在生活中阅读,阅读生活化,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孩子的阅读要在真实生活中,才会与读本、与环境、与阅读的人产生空间上、体验上和情绪上的共鸣,激发出内心的阅读渴望。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后,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来设计的,因此,让学生生活化的阅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良好的陪伴共读阅读的效果。
而要阅读生活化,教师要通过设计阅读活动的任务,驱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产生阅读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兴趣,还能够调动身体的各项感官,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立体。
1.搜集读本,促进阅读发生。
一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读读童谣和儿歌”内容是经典童谣《摇摇船》和鲁兵先生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其中的一个对话泡泡,是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童谣和儿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搜集读本,需要借助大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的,这样的任务驱动能促使学生亲子共读行为的发生,大人帮助孩子搜集读本,就会关注内容、关注孩子阅读的形式,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这个过程就是最自然的亲子共读的状态。
2.诵读经典,促进阅读积累
在“读读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利用对话泡泡的提示,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诵读经典儿歌、童谣活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的活动布置会带动家长的参与,家长会协助孩子寻找适合的读本内容,练习诵读的过程,又一次簇生亲子共读的时机。另外在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背诵经典童谣和儿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积累,还能有效落实课外阅读的要素,让“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有效开展。
3.交换读本,促进阅读分享
低年级的阅读分享可以从交换读本的任务下拉开序幕。鼓励和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交换课外读本,在“快乐读书吧”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要素,落实好这个要素,需要开展一些交换读本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分享,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如:在班级的图书角、或校园的读书活动中开展读本交换活动,通过活动过程的体验,加大读本在学生之间、校园之间的相互流通,如此,同伴之间的共读就能够更为广泛的展开,交换读本的活动还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让同伴共读实实在在发生。
生活化的阅读能够构建出亲子、师生、伙伴共读的一个情境“场”,让学生在这个生活化的大“场”中,展开真实有效的课外阅读,让共读在真实情境中发生,在这样的“场”中,激发兴趣、引导共读、启发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真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