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城是很久以来的夙愿,只因为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次的研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组内同伴每天都在关注天气,毕竟三十多度的高温爬长城绝对是个挑战。老天似乎很眷顾我们,31号的早晨是阴天,还有凉爽的秋风相伴。
我们四人乘车来到八达岭长城脚下,远远望去,群山连绵,绿树苍翠,蜿蜒的长城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忽隐忽现。只有几个敌楼,突兀地站在远远近近的最高处,它点火报信的功能瞬间理解。因为阴天,雾气蒙蒙中的长城更具历史沧桑感,它和云层自然相接,书中的云山水墨画就是出于自然景观的再现。今天的他戴着一层朦胧的白色面纱,似乎等待着我们攀登才能领略他的雄伟,一睹他的芳容。
我们的目标是登到北十二楼,又考虑到也许有雨,就乘缆车到达北七楼,剩下的徒步登顶。
当我们的脚步踩在长城的石阶上时,历史的厚重感瞬间充斥着每一根神经。青砖厚墙,坚实如故,伟大又智慧的古代人民,经历了多少艰难才建成这样雄伟壮阔的建筑,它又为军事防御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
爬起长城来,还是有些艰难的。有台阶式,也有陡坡式。台阶有一阶的,有两阶的,还有三阶的,查资料才知道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出于对军事防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实际地形和施工难度。高高低低的石阶,不仅仅是历史的诉说,它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真相呢?坡式爬,虽然省了抬高腿的气力,但陡的地方,爬起来依然费力。但想想,费劲的路是上坡路,就又增添了一些勇气和毅力。下坡就顺溜多了,孩子们一溜烟跑下去,欢笑声荡漾在整个山里。
八达岭长城的险峻,体现在坡度很大的台阶上,有的甚至倾斜到七八十度,向上让人心生敬畏,向下让人心生寒意。一步,一步,紧紧抓住栏杆,攀爬。有时,是手脚并用,才觉得安全。
斑驳的城墙一直静默着,累了就坐下来,倚靠着它,触摸着它,不由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帝王,它用自己的斑驳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更替,王朝的兴衰。同伴们边走边聊,聊历史,聊皇帝,聊苍生,时不时还一起拍个照留存。我想,这样的相伴研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提升,厚重的历史文化带给我们足够的语文底气和视野。
不知何时,小雨淅淅沥沥得下起来,让长城又增添了一层神韵。朦朦胧胧的雨,落在石阶上,落在城墙上,似乎在诉说着长城几百年的世事沧桑。经历了无数个血雨腥风,今天的它自然威风不减,傲视群雄,它用自己的厚重和雄浑扛起了整个华夏民族。
当站在北八楼的最高处俯瞰群山时,竟然有了曹操那种登临碣石山的胸怀和志气,王安石、王之涣、杜甫都留下了登高望远的佳作,原来有了一定的高度真的是可以激发雄心壮志的情怀的。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行动,此言不差矣。
爬到北九楼时,依然没有看到那句心心念念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念免心生遗憾。一打听,才知道步行上山时才能看到。问到服务人员,一个五六十岁的大爷,他说那句话没看到,因为它在你的心中。到了长城不是好汉,下了长城才是好汉。没想到,大爷的语言竟有如此智慧,也许他是看过了太多人的遗憾,阅历丰富,才发出如此睿智的人生感叹吧。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登临它,真切感受到它的伟大价值,以及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当我们与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