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一个来自湖北襄阳在北京当育儿嫂的中年妇女,近日因为在某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成了这两天网络热度最高的人。以下是该公众号发文的截图。
谢谢琼瑶的启发,让她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好名字。范雨素,就跟夏雨荷一样,名字本身自成腔调,自带故事。不信,请把标题换成“我是范菊人”(根据范雨素文中的自述,这才是她的本名,她妈妈给取的,因为生她正赶上菊花开的时候)试一试。
谢谢正午的编辑,给文章挑了一张点彩画法似的由红绿黄浅色调构成的淡雅头图。“我是范雨素|正午”标题,再加上这张头图,使得整个公众号转发页面自带小清新气息。正午雨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者不知不觉被这样的意境催眠了。
编辑还在开头加了三段引言,第一段,用“打伙村+育儿嫂+纸笔写作”交代了范雨素的人设。农村到城市做育儿嫂的人多了去了,谁真的关心过他们来自哪里?可编者不,不仅要交待,甚至连村名都交待得清清清楚。编者很清楚,“打伙村”三个字所冒出的土腥味和贫穷味,正是城市里的人们喜闻乐见的。
第二段,强调了“十万字”背后的故事。一句“活着就是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一下子就让范雨素的灵魂高尚了起来,也让这个育儿嫂跟别的育儿嫂不一样起来。这样的励志“情怀”,在读者正式读到范雨素的文字前,已经击中了读者的内心。读者潜意识中已经开始为这个热血的、执着的育儿嫂买单了。
第三段,编辑继续深挖,并用“文笔轻盈”,“人类学家”,“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等高大上的评价抬高读者的期待:这个育儿嫂,不得了啊!一个浓浓的膜拜气氛就此营造完成。
此时,大门打开,范雨素的第一句话扑面而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读者对“生命是一本书”本不陌生,但当听到范雨素一上来就承认自己“拙劣”到“不忍卒读”时,对这个自降姿态的形象马上就接纳度倍增。一来,句子很大气,能看出来这个育儿嫂肚子里是有墨水的,二来,姿态又很谦卑,是个有故事的人。那就往下看看吧。
好,文中的雷一个个炸起来:家暴、一个人养两个女儿、贫困破碎的原生家庭、在土豪家当育儿嫂、城中村乱象、农名工子女上学、黑户……这些雷每一个拉响,都足以剿获一大帮被城市周而复始的平淡生活所困顿的心,更何况是一个接一个,响声不绝于耳。但范雨素并不深写其中任何一个,每一个几乎都点到为止,就像是一个广角镜头,从生活中横扫而过。
从一些采访稿中,我了解到,范雨素原本只想写自己的母亲,可编辑让她多写写自己。范雨素照做。文章里呈现的社会面向足够多,而母亲对自己的爱成了各个面向之间的穿插。当然,同时穿插的,还有范雨素自己是如何不怨天不怨命如何“努力向上”的。
从传播效果来看,编辑显然是对的。当文中提到的面向足够多,无论读者身处哪个阶层哪种处境,总会有一个面向刺痛他;哪怕读者自诩是一个隐士,当呈现的面向足够多时,他也在这样的“世相”面前感性起来。
于是,范雨素的这篇文章经正午公号一推,朋友圈就涟漪不断。一人转,三人转,十人转。群里、大号甚至是某些官媒都开始就此事热议。此篇文章阅读量妥妥10万+,一款爆文诞生了;而一个礼拜前正午公号发的其他文章,阅读量还不到两万。
读者在编辑营造的氛围中,一路蹚着雷读下来,内心早被炸翻了。不少人回想起编辑在最开头的那三段话,一边频频点头,一边在文末留下自己的评论,不,不应该叫评论,严格意义上说,是众口一词的赞扬。目前,点赞数排第一的评论,已经直白到了“铁粉”的尺度:写得真好,这真是祖师爷赏饭。云云。
但没有人具体讲一讲,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到底好在哪里。但好像也没有太多人来真正评价这部作品的好坏。大家都忙着去评价文章里揭示的社会现象去了,或激动地为范雨素在艰难困苦中还努力向上的“情怀”点赞。
据说,范雨素的电话这几天快被记者打爆了。除了约采访,已经有不止一家出版社跟她谈出书计划……
真励志,都要出书了。要是范雨素出了书,你真的会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