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已经有很多批判原生家庭和超越原生家庭的文章存在了,曾经的我也深受影响。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保持沉默》,吉米是从小被亲人遗弃的孩子,他的妈妈生下他就去远方打工,吉米从未见过妈妈,他小时候是姥姥带着的,后来在慈济院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经历过殴打,性侵,关禁闭等虐待,长大后回国寻找母亲。
吉米从小到大都没有体味过真正的爱,爱的缺失导致了他心里产生了某种扭曲,以至于杀了他认为的妈妈,由此展开了为寻找真相,争锋相对的法庭辩论故事。
这又是一部以原生家庭为话题的犯罪悬疑片。先不考虑这部电影本身的好坏,片中有一点是很触动我的。
吉米一直怨恨自己的妈妈生下他却抛弃他,始终想要复仇。他挟持了他的辩护律师端木兰,想要同归于尽,直到端木兰对他说别伤害她肚子里的孩子,她想给这个孩子一次看见这个世界的机会的时候,他才明白,他的妈妈是爱他的。
这部电影的导演周可说,每一个有勇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母亲,其实都是有着对他的爱,只不过可能基于各种原因,她没有办法表达,或者说她自己也需要有人对她表达爱。
的确,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在抱怨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是否想过父母的原生家庭呢?
影片中吉米的姥姥说他不该出生,害人害己,可是他的妈妈给了他一次看见这个世界的机会。
吉米的妈妈是爱他的,即便在自己的母亲吉米的姥姥反对的情况下,也执意要生下他。大家只知道妈妈没有陪伴他,谁又在意过妈妈有什么样的苦衷呢?
01 也许你永远也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伤害可以一直延续到他长大成人。有的人活成了自己原生家庭的翻版,有的人想方设法变成一个和父母不一样的人,到头来却发现,你痛恨的父母身上的那些缺陷,毫无例外的,在自己身上逐一体现。
《都挺好》中苏明玉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变得很强势。她指责父亲苏大强的时候,强势的神态像极了她母亲赵美兰。结果父亲气到对着她喊出她母亲的名字,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她努力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她母亲的影子。
我们同情明玉,怨恨赵美兰,却没有想过是什么让赵美兰变成这样一个人。明玉恨赵美兰的重男轻女,而赵美兰其实也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
曾经的赵美兰也年轻貌美、聪明能干,却为了解决娘家弟弟的城市户口,被逼着嫁给了没有感情基础的苏大强,弟弟娶妻生子、盖房找工作,甚至侄子上学的费用都要她来负责。
谁还不是自己原生家庭的产物呢?
重男轻女、扶弟魔,这些都是赵美兰的母亲给她灌输的观念,所以在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里她没觉得自己对明玉不好,因为她既没有逼明玉嫁人,也没有逼明玉承担两个哥哥的学费。
只不过,她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后来,就变成了实施者。
02 控诉原生家庭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曾经有个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并写下万字长文讨伐父母的新闻。
他细数父母的罪状,“肆意操控”“冲突”“炫耀”…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他把自身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的创伤。这万字长文也是他给父母的决裂信。
在他看来,父母控制他的生活、社交,却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每次向他们求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北大毕业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申请去读心理学。
我们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可我们不能把原生家庭的创伤当成自己无能的借口。一个北大的学生,聪明如他,学成之后想到的竟然不是去修复他眼中“问题严重的原生家庭”,而是开展了一系列的报复性行为: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12年春节不回家,称他的万字长文是给父母的最后通牒。
这些年来,父亲发邮件给他,希望能聊一下儿子感兴趣的话题,母亲在春节前都会发短信问他是否回家,而他的回复极其冷漠:“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不回”。
可是,你报复了,你就真的放下了吗?没有,你的创伤还在那里,你并没有真的治愈它。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发泄了出来,难道不应该给父母一次弥补的机会吗?你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为什么就不能试着与父母和解呢?
老两口内心一直期待着儿子回来,希望与他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03 你了解过父母的原生家庭吗?
我们痛恨原生家庭的伤害,也斥责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在宣泄不满之后,能不能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的父母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在某些方面对自己不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在这些方面是否也有同样的情感缺失?
你抱怨他们不够爱你,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小时候是否得到过爱?
你抱怨他们不会照顾你,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小时候是否有人照顾?
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训练我做饭,总是提醒我切菜不要切到手,有一次我不小心切到手,哭着找妈妈,她却不管我,还跟我说,不要那么娇气,她小时候切菜,姥姥连一句提醒都没有,切到手也根本没人管。
当时我很生气,觉得你不能用你妈妈对待你的方式对待我呀。现在仔细想想,她对我不够关心的背后也许是因为她也没有得到过关心,她给我的也许是她认为最好的。
所以当我们在抱怨父母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父母吗?
你知道他们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吗?你知道他们最喜欢的物件是什么吗?你了解过他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哪些不愉快吗?你了解过他们在工作上都有哪些烦恼吗?
如果这些你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说自己关心过他们呢?
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塑造了我们现在的父母?
父母在你小时候给你讲“我那时……”、“我小时候……”、“我们那个年代……”,你有认真听过吗?
父母的很多观念是那个时代形成的,用在这个时代的你身上,的确有许多不合适,只不过,他们以为那是对的。
04 怎样才是面对“原生家庭”的正确态度?
东野圭吾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都是被生活逼迫的普通人,人性的短处与弱点,我们的父母也无法避免。
董卿在《人生海海》座谈会中谈到过父亲的教育方式,父亲对她的严格和苛刻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不让她照镜子,不能有任何文体活动,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寒暑假必须出去打工……
“我要比别人做的好很多很多,我才会觉得踏实。”
即便在公众眼里,董卿已经足够成功,但她还是会自卑。
后来她知道,父亲的严格是源于早年贫困的经历,他相信人生必须吃苦才能有好日子,所以即便生活条件好了,也要让女儿去吃苦,只是他忽略了女儿是否能承受得起重压。
董卿在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她选择了与父亲和解。
理解并接纳我们的父母,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在于找到自身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和报复。
你可以不原谅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痛,也可以怨恨父母曾经对你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要勇于正视你的原生家庭,正视你的父母,正视你自己。
成长,是与过去和解。尽管我们的过去可能是灰暗的、痛苦的,我们还是要学会接受,因为无论过去的好坏,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要总揪着过去不放,不要用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
在你苦于无法摆脱原生家庭或者超越原生家庭的时候,不妨试着换个角度,找个机会,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聊聊,说出你的真实想法,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也在后悔呢?
试着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吧,毕竟大多数的父母都不会像张韶涵的父母那样极端,我们还有和解的余地。
希望我们以后的人生,不要带着伤痛和悔恨去体味。
毕竟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子女,也许结果没有那么糟呢?